9:投她以木桃,报我之以琼瑶

关灯
股暖流,汹涌地冲刷着她因恐惧和绝望而冰冷僵硬的心房。

     那位自称容妃幼弟、现任宛氏族长的男子,在信的开篇,便以最诚挚的言语,表达了宛氏残族对苑文俪母女深埋心底二十余年的感激。

     信中,男人毫不避讳的提及当年容妃被赐死、家族顷刻崩塌的至暗时刻;所有旧交避之不及,唯有苑文俪母女,感念昔日宫中些许情分,竟冒着极大的风险,暗中派人收敛了容妃的尸身,又千方百计避开朝廷耳目,将灵柩送返南疆故土安葬;此举,不仅让容妃得以魂归故里,免于沦为孤魂野鬼,更是保全了宛氏一族最后的尊严与念想。

    此恩此德,重于泰山,宛氏幸存族人,多年来未曾有一日敢忘。

     接着,信中的语气转为沉痛与深切的歉疚。

     族长写到,容妃当年虽以蛊术闻名,但那最为玄奥、据说有逆转生死之能的“阴阳锁命蛊”,实则并未完全研制成功,其中关窍,族内先人亦在摸索之中。

     容妃骤然罹难,宛氏遭遇灭顶之灾,这项秘法的研究也随之彻底中断,相关典籍散佚,知情人或死或散。

     直到十二年前,他们这些侥幸存活的族人,在颠沛流离、隐姓埋名的漫长岁月里,凭借着零星记忆和残存手札,历经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才终于机缘巧合,破解了最后的关键,将此蛊术完善。

     然而,便在此时,他们惊闻噩耗,那位曾在深宫中对容妃偶施援手、对落难的宛氏族人存有一丝怜悯的先皇后爱女苑文晖,已然凤驾宾天。

    信中痛陈: “惊闻公主崩逝,阖族悲恸,然秘法初成,回天乏术,竟未能报偿皇后娘娘昔日恩泽于万一。

    此恨绵绵,实为我宛氏永世之憾,亦无颜面对殿下。

    ” 字里行间,充满了迟来的、无法弥补的遗憾与愧疚。

     信的末尾,族长的笔触变得异常凝重,他道出了这“阴阳锁命蛊”的真正来历与宛氏一族如今的决意。

     男人坦言,此蛊的初步构想,其实源于容妃娘娘本人对苑文俪母亲的感恩之情。

    当年她在宫中,虽得盛宠,实则如履薄冰,深感世事无常,喂有苑家母女三人常伴她左右为她排解愁思,伴她一个异族女子在宫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幸福时光。

     作为容妃挚亲的弟弟,男人既感念先皇后的宽厚以及年幼的苑文俪那份不涉利害的纯真,更为了感恩苑文俪母女在自己姐姐死后,甘冒奇险,不仅收敛其尸身,在朝廷严查之下,暗中庇护、送走了几名宛氏年幼血脉,为家族留存了一丝薪火的大义仁爱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