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钦命加身,阻力暗生

关灯
手持崇祯皇帝的口谕,林宸走出紫禁城时,腰杆挺得笔直。

    那无形的“尚方宝剑”给了他极大的底气,也带来了更重的责任。

    他明白,皇帝的支持并非无限,若不能迅速拿出更瞩目的成果,这份信任随时可能被猜忌和压力所取代。

     回到顺天府衙,气氛已然不同。

    府尹潘允端的态度客气了许多,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衙中胥吏更是战战兢兢,效率陡然提升。

    林宸毫不耽搁,立刻以“奉旨查案”的名义,成立了临时的“缉查房”,抽调张典史等一批表现尚可的吏员,集中处理惠民质库一案。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那本行贿笔记和查抄的信件,整理出一份初步的涉案人员名单,范围涉及顺天府、五城兵马司、户部、刑部等多个衙门的数十名中低级官吏。

    他没有立刻进行大规模抓捕,而是下令秘密监控,收集更多实证,尤其是要找到那个关键人物——于三! “于三必须抓到!他是连接张保与更高层人物的关键!”林宸对张典史强调,“加派人手,封锁九门,严查出入!他携带大量金银,目标不小,定然还在城中潜伏!” 与此同时,林宸并未忘记自己的另一项职责——劝农。

    他让赵司吏将曲辕犁的图样和试用要求,正式行文下发京畿各县,并选派了几名懂农事的书吏,亲自带队前往几个皇庄和官田进行试点推广。

    他要让皇帝看到,他林宸并非只会查案抓人,同样也能做些惠及民生的实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林宸全力追查于三下落时,各种无形的阻力开始悄然出现。

     先是顺天府内部,一些原本还算配合的胥吏,开始变得推诿拖延,借口档案难查、证人难寻。

    接着,刑部那边以“程序不符”为由,拒绝提供几名涉案胥吏的档案副本。

    甚至有人开始在市井散播流言,说林宸“年轻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