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起
关灯
小
中
大
略有改观。
当然,暗地里的抱怨和阻力从未停止,只是暂时无人敢公然挑战林宸的权威。
第三把火,则略显敏感,是关于京城内外日益增多的流民。
林宸并未直接上书请求赈济——他知道国库空虚,此举极易遭到户部驳斥。
而是以“整饬城防,疏浚河道”的名义,上书请求招募流民中的青壮,以工代赈。
计划利用春季水位较低时,清理护城河及通惠河部分淤塞河段,同时修补部分年久失修的城墙。
参与劳作的流民,每日可得定量的米粮充饥,并由府衙提供简陋窝棚暂住。
这道奏疏在朝中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官员指责林宸“标新立异”,“擅启工役,耗费钱粮”。
但崇祯皇帝在询问李国普后,认为此法既可安定流民,又能实修水利城防,一举两得,最终予以批准,并从紧张的内帑中拨付了部分启动资金。
这一日,林宸正在衙署内与苏明远商议以工代赈的具体细则,张典史(现已升任刑房掌案)前来禀报,神色有些凝重。
“大人,通州那边……出了点岔子。
” “何事?”林宸放下手中的图纸。
“我们发往通州的一批官犁,在运抵县衙仓库后,昨夜被盗走了十余具!” 林宸眉头一皱:“可知何人所为?” “还在查。
但……据通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当地有个叫‘漕帮’的团伙,势力不小,控制着码头搬运和一部分陆路运输,以往就对官府摊派多有抵触。
这次我们推广新犁,未曾经过他们,或许……”张典史欲言又止。
“漕帮?”林宸想起之前翻阅卷宗时看到的记录。
这些依托运河漕运生存的帮会组织,盘根错节,与地方势力乃至官府胥吏常有勾结,是地方治安的顽疾。
“丢失犁具之事,责令通州知县限期破案,追回赃物。
”林宸沉声
当然,暗地里的抱怨和阻力从未停止,只是暂时无人敢公然挑战林宸的权威。
第三把火,则略显敏感,是关于京城内外日益增多的流民。
林宸并未直接上书请求赈济——他知道国库空虚,此举极易遭到户部驳斥。
而是以“整饬城防,疏浚河道”的名义,上书请求招募流民中的青壮,以工代赈。
计划利用春季水位较低时,清理护城河及通惠河部分淤塞河段,同时修补部分年久失修的城墙。
参与劳作的流民,每日可得定量的米粮充饥,并由府衙提供简陋窝棚暂住。
这道奏疏在朝中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官员指责林宸“标新立异”,“擅启工役,耗费钱粮”。
但崇祯皇帝在询问李国普后,认为此法既可安定流民,又能实修水利城防,一举两得,最终予以批准,并从紧张的内帑中拨付了部分启动资金。
这一日,林宸正在衙署内与苏明远商议以工代赈的具体细则,张典史(现已升任刑房掌案)前来禀报,神色有些凝重。
“大人,通州那边……出了点岔子。
” “何事?”林宸放下手中的图纸。
“我们发往通州的一批官犁,在运抵县衙仓库后,昨夜被盗走了十余具!” 林宸眉头一皱:“可知何人所为?” “还在查。
但……据通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当地有个叫‘漕帮’的团伙,势力不小,控制着码头搬运和一部分陆路运输,以往就对官府摊派多有抵触。
这次我们推广新犁,未曾经过他们,或许……”张典史欲言又止。
“漕帮?”林宸想起之前翻阅卷宗时看到的记录。
这些依托运河漕运生存的帮会组织,盘根错节,与地方势力乃至官府胥吏常有勾结,是地方治安的顽疾。
“丢失犁具之事,责令通州知县限期破案,追回赃物。
”林宸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