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最后的告别
关灯
小
中
大
金属门滑开的嘶鸣格外刺耳。
张纳伟蜷在床角,眼皮都没抬。
持续的低温、无孔不入的低频噪音(18Hz),像冰锥日夜凿着他的神经。
身体是空的,只剩培训烙印下的疼痛在回响——被强行掰开的骨节,被电击过的后腰,被虚拟手指亵玩过的皮肤,还有喉咙深处那声被迫挤出的“喵呜”带来的撕裂感。
“张先生…”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熟悉的软糯台湾腔。
张纳伟的身体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又颓然放松。
他缓缓转过头。
门口站着的是小雅。
她没穿护士服,套着一件普通的米白色针织开衫,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巧的银色保温桶。
几天不见,她瘦了些,脸色苍白,眼下的青黑浓重,原本明亮的眼睛红肿着,布满了血丝。
那份停职反省带来的憔悴和惊惶,更深地刻进了她的眉宇间。
她站在门口的光影交界处,像个随时会被风吹散的影子。
她没等允许,或者说,知道这里不需要允许。
她一步步走进来,脚步虚浮,高跟鞋敲在冰冷地板上的声音都失去了往日的清脆。
她在距离床铺一米多的地方停下,仿佛那是一个无形的界限。
她把保温桶轻轻放在旁边的小桌板上,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开衫的下摆。
“我…我炖了一点红糖姜枣桂圆汤吼,”她开口,声音嘶哑,带着浓重的鼻音,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却比哭还难看,“加了多多的老姜…趁热喝,暖身子…你现在,需要这个…”她的目光飞快地扫过张纳伟苍白得近乎透明的脸,还有他裹在薄毯下、依旧难掩微微蜷缩的姿态。
她看到了他眼中那片死寂的荒漠,喉咙像被什么堵住,后面的话噎在了那里。
沉默在冰冷的空气里发酵。
只有监测仪器规律的“嘀…嘀…”声,像在为这场告别倒计时。
许久,小雅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
她没看张纳伟的眼睛,视线落在他搭在毯子外、骨节分明的手上,那手腕上还留着留置针的胶布痕迹。
“我…我要走了,张先生。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进死水,在张纳伟空洞的眼底激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走?”沙哑破碎的声音从他喉咙里挤出来,带着久未开口的艰涩,更像一声无意义的喘息。
“嗯。
”小雅用力点头,泪水瞬间蓄满了眼眶,她慌忙抬手抹去,“停职…结束了。
上面…上面把我调回华夏总部了。
明天…明天一早就走。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带着浓重的哭腔和深深的无力感,“我…我抗争过吼…真的…可是…没有用捏…” 她抬起头,终于看向张纳伟的脸,泪水汹涌地流下,在她苍白的脸颊上冲出两道湿痕。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好没用…看着你…看着你这样…我却什么都做不了…”她的肩膀剧烈地抖动着,压抑的啜泣声在空旷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那个巧克力…害你差点死掉…后来…后来他们那样对你…我…我连靠近一点…都不敢…”巨大的愧疚和无力感几乎将她压垮,她捂住嘴,不让自己哭出声。
张纳伟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眼中那片死寂的荒漠,没有被她的泪水浇灌出一丝生机。
同情?歉意?这些人类的情感,对他这个即将被送上拍卖台的“商品”来说,太奢侈,也太遥远了。
他像一尊风化已久的石像,感受不到温度。
小雅哭了很久,才慢慢平复下来。
她用手背胡乱擦着脸,深吸几口气,眼神里挣扎着某种孤注一掷的光芒。
她飞快地、警惕地瞥了一眼墙角那个闪着微弱红光的监控探头,然后猛地向前凑近一步,压得极低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急切: “张先生…我…我知道我帮不了你…我救不了你出去…这个鬼地方…太可怕了…”她的声音抖得厉害,“但是…但是有样东西…我觉得…你应该看看…或者…带着…” 她的手伸进针织开衫内侧的口袋,摸索着,动作因为紧张而显得有些笨拙。
掏出来的,不是药,也不是什么武器。
是一个小小的、硬质的透明塑料封套,边缘已经有些磨损泛黄。
她飞快地将它塞进张纳伟放在毯子上的手里,指尖冰凉,带着汗意。
入手微凉。
张纳伟麻木的指尖下意识地收拢。
塑料封套里,是一张照片。
一张小小的、色彩有些褪色、边角微微卷起的全家福照片。
照片的背景是某个阳光明媚的公园草地,绿得刺眼。
照片正中央,蹲着一个穿着粉红色小裙子、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大概三四岁的模样。
她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露出几颗小小的乳牙,手里紧紧抓着一个掉了一只耳朵的兔子玩偶。
那是他的女儿,妞妞。
四岁的妞妞。
妞妞的左边,蹲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是苏玲。
她侧着脸,温柔地注视着女儿,嘴角带着恬静的笑意,一只手轻轻搭在妞妞小小的肩膀上。
阳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线条。
妞妞的右边,是张纳伟自己——照片里的张纳伟。
那时的他,穿着熨帖的浅色衬衫,头发梳得整齐,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一只手揽着女儿小小的身体。
他看起来…年轻,体面,是一个标准的、幸福的父亲和丈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张纳伟的目光,却像被最毒的蛇咬了一口,死死钉在照片里“自己”的脸上。
不是在看笑容,而是在看照片里“自己”视线的落点——那目光,并没有完全落在女儿灿烂的笑脸上,也没有落在妻子温柔的侧影上。
那目光的焦点,似乎微微偏移了,越过镜头,落在照片边缘之外某个看不见的点上。
一个只有当时的“张纳伟”才知道的点。
一股冰冷的寒意,比实验室刻意调低的温度更甚,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冻结了他的血液! 他想起来了!清清楚楚!就是拍这张照片的那一天!那个阳光很好的周
张纳伟蜷在床角,眼皮都没抬。
持续的低温、无孔不入的低频噪音(18Hz),像冰锥日夜凿着他的神经。
身体是空的,只剩培训烙印下的疼痛在回响——被强行掰开的骨节,被电击过的后腰,被虚拟手指亵玩过的皮肤,还有喉咙深处那声被迫挤出的“喵呜”带来的撕裂感。
“张先生…”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熟悉的软糯台湾腔。
张纳伟的身体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又颓然放松。
他缓缓转过头。
门口站着的是小雅。
她没穿护士服,套着一件普通的米白色针织开衫,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巧的银色保温桶。
几天不见,她瘦了些,脸色苍白,眼下的青黑浓重,原本明亮的眼睛红肿着,布满了血丝。
那份停职反省带来的憔悴和惊惶,更深地刻进了她的眉宇间。
她站在门口的光影交界处,像个随时会被风吹散的影子。
她没等允许,或者说,知道这里不需要允许。
她一步步走进来,脚步虚浮,高跟鞋敲在冰冷地板上的声音都失去了往日的清脆。
她在距离床铺一米多的地方停下,仿佛那是一个无形的界限。
她把保温桶轻轻放在旁边的小桌板上,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开衫的下摆。
“我…我炖了一点红糖姜枣桂圆汤吼,”她开口,声音嘶哑,带着浓重的鼻音,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却比哭还难看,“加了多多的老姜…趁热喝,暖身子…你现在,需要这个…”她的目光飞快地扫过张纳伟苍白得近乎透明的脸,还有他裹在薄毯下、依旧难掩微微蜷缩的姿态。
她看到了他眼中那片死寂的荒漠,喉咙像被什么堵住,后面的话噎在了那里。
沉默在冰冷的空气里发酵。
只有监测仪器规律的“嘀…嘀…”声,像在为这场告别倒计时。
许久,小雅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
她没看张纳伟的眼睛,视线落在他搭在毯子外、骨节分明的手上,那手腕上还留着留置针的胶布痕迹。
“我…我要走了,张先生。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进死水,在张纳伟空洞的眼底激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走?”沙哑破碎的声音从他喉咙里挤出来,带着久未开口的艰涩,更像一声无意义的喘息。
“嗯。
”小雅用力点头,泪水瞬间蓄满了眼眶,她慌忙抬手抹去,“停职…结束了。
上面…上面把我调回华夏总部了。
明天…明天一早就走。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带着浓重的哭腔和深深的无力感,“我…我抗争过吼…真的…可是…没有用捏…” 她抬起头,终于看向张纳伟的脸,泪水汹涌地流下,在她苍白的脸颊上冲出两道湿痕。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好没用…看着你…看着你这样…我却什么都做不了…”她的肩膀剧烈地抖动着,压抑的啜泣声在空旷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那个巧克力…害你差点死掉…后来…后来他们那样对你…我…我连靠近一点…都不敢…”巨大的愧疚和无力感几乎将她压垮,她捂住嘴,不让自己哭出声。
张纳伟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眼中那片死寂的荒漠,没有被她的泪水浇灌出一丝生机。
同情?歉意?这些人类的情感,对他这个即将被送上拍卖台的“商品”来说,太奢侈,也太遥远了。
他像一尊风化已久的石像,感受不到温度。
小雅哭了很久,才慢慢平复下来。
她用手背胡乱擦着脸,深吸几口气,眼神里挣扎着某种孤注一掷的光芒。
她飞快地、警惕地瞥了一眼墙角那个闪着微弱红光的监控探头,然后猛地向前凑近一步,压得极低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急切: “张先生…我…我知道我帮不了你…我救不了你出去…这个鬼地方…太可怕了…”她的声音抖得厉害,“但是…但是有样东西…我觉得…你应该看看…或者…带着…” 她的手伸进针织开衫内侧的口袋,摸索着,动作因为紧张而显得有些笨拙。
掏出来的,不是药,也不是什么武器。
是一个小小的、硬质的透明塑料封套,边缘已经有些磨损泛黄。
她飞快地将它塞进张纳伟放在毯子上的手里,指尖冰凉,带着汗意。
入手微凉。
张纳伟麻木的指尖下意识地收拢。
塑料封套里,是一张照片。
一张小小的、色彩有些褪色、边角微微卷起的全家福照片。
照片的背景是某个阳光明媚的公园草地,绿得刺眼。
照片正中央,蹲着一个穿着粉红色小裙子、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大概三四岁的模样。
她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露出几颗小小的乳牙,手里紧紧抓着一个掉了一只耳朵的兔子玩偶。
那是他的女儿,妞妞。
四岁的妞妞。
妞妞的左边,蹲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是苏玲。
她侧着脸,温柔地注视着女儿,嘴角带着恬静的笑意,一只手轻轻搭在妞妞小小的肩膀上。
阳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线条。
妞妞的右边,是张纳伟自己——照片里的张纳伟。
那时的他,穿着熨帖的浅色衬衫,头发梳得整齐,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一只手揽着女儿小小的身体。
他看起来…年轻,体面,是一个标准的、幸福的父亲和丈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张纳伟的目光,却像被最毒的蛇咬了一口,死死钉在照片里“自己”的脸上。
不是在看笑容,而是在看照片里“自己”视线的落点——那目光,并没有完全落在女儿灿烂的笑脸上,也没有落在妻子温柔的侧影上。
那目光的焦点,似乎微微偏移了,越过镜头,落在照片边缘之外某个看不见的点上。
一个只有当时的“张纳伟”才知道的点。
一股冰冷的寒意,比实验室刻意调低的温度更甚,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冻结了他的血液! 他想起来了!清清楚楚!就是拍这张照片的那一天!那个阳光很好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