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箭在弦上
关灯
小
中
大
晨光乍亮,小柳乡外的河滩上已是人声鼎沸。
宋兴华站在临时搭建的了望台上,目光如炬,注视着眼前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
距离攻打芹泉镇据点的日子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
“都给老子快点!动作再麻利点!”陈大海的大嗓门划破晨雾,他正指挥着四个步兵排中选出的四个班进行破障演练。
这四个班被临时编为工兵班,专门负责在总攻时破除芹泉镇外围的障碍。
为了确保顺利渡过芹泉镇外的护城河,宋兴华特意找到了辽县县大队,让他们帮忙联系了附近几个村子里手艺最好的木匠,提前制作了一批门板桥。
这些门板桥由厚实的榆木板制成,每块长约三米,宽约五十厘米,两端装有便于搬运的木柄,七八块拼接起来,足以让战士们快速通过三米宽的护城河。
此刻,河滩上被布置成了一处类似芹泉镇据点的防御工事:用泥土和树枝堆起的假碉堡,拉起的铁丝网,交错排列的鹿砦,以及一条用壕沟模拟的护城河。
“一班,破铁丝网!二班,清鹿砦!三班、四班,架门板桥!行动!”随着陈大海一声令下,四个班的战士们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一班的战士们手持特制的剪线钳,迅速冲到“铁丝网”前,双手翻飞,“咔嚓咔嚓”的声音不绝于耳。
起初,他们的动作还有些生疏,配合也不够默契,剪铁丝的速度时快时慢,偶尔还会互相干扰。
“快点!别磨蹭!”班长急得满头大汗,一边自己动手,一边指挥着班里的战士。
二班的战士们则挥舞着砍刀和工兵铲,奋力清理着面前的“鹿砦”。
这些用树枝和树干制成的障碍物交错纵横,想要快速清理干净并非易事。
战士们的手臂被划破了,汗水浸湿了衣服,但没人叫苦,没人停歇。
最让人揪心的是架门板桥的三班和四班。
他们需要先将沉重的门板运到“护城河”边,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拼接起来,铺成一座临时的桥梁。
一开始,由于用力不均,门板总是放不稳,要么一头掉进“河”里,要么就是拼接处高低不平,难以通行。
“都稳住!听我口令,一起用力!”三班班长吼道,涨红了脸。
宋兴华站在了望台上,眉头微蹙,手里拿着秒表,默默记录着时间。
第一次演练,四个班花了整整十分钟才完成破障任务,这个速度显然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不行!太慢了!”演练结束后,宋兴华走了下来,脸色严肃,“芹泉镇的鬼子不会给我们那么多时间!再来一次!” 战士们没有丝毫怨言,立刻重新就位,开始了第二次演练。
这一次,他们吸取了教训,配合也默契了许多。
一班破铁丝网的速度明显加快,二班清理鹿砦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三班和四班架桥时更是小心翼翼,配合得越来越熟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演练一次接着一次。
战士们的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从最初的十分钟,到八分钟,再到五分钟,最后竟然只用了三分半钟就完成了所有破障任务! “好!”宋兴华看着秒表上的数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才像话!记住这种感觉,到了战场上,就要这么快!” 战士们累得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与此同时,战防炮班的训练也在紧张进行中。
周大龙带领着炮班的战士们,反复练习着从行军状态到战斗状态的转换,以及从战斗状态到行军状态的转换。
“快!快!再快点!”周大龙不停地催促着,额头上青筋暴起。
战士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卸炮,有的负责架设炮架,有的负责调整角度,有的负责装填炮弹。
每个人的动作都快如闪电,一气呵成。
经过无数次的演练,他们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达到了宋兴华的要求:从行军状态到战斗状态,只需要1.5分钟;从战斗状态到行军状态,只需
宋兴华站在临时搭建的了望台上,目光如炬,注视着眼前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
距离攻打芹泉镇据点的日子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
“都给老子快点!动作再麻利点!”陈大海的大嗓门划破晨雾,他正指挥着四个步兵排中选出的四个班进行破障演练。
这四个班被临时编为工兵班,专门负责在总攻时破除芹泉镇外围的障碍。
为了确保顺利渡过芹泉镇外的护城河,宋兴华特意找到了辽县县大队,让他们帮忙联系了附近几个村子里手艺最好的木匠,提前制作了一批门板桥。
这些门板桥由厚实的榆木板制成,每块长约三米,宽约五十厘米,两端装有便于搬运的木柄,七八块拼接起来,足以让战士们快速通过三米宽的护城河。
此刻,河滩上被布置成了一处类似芹泉镇据点的防御工事:用泥土和树枝堆起的假碉堡,拉起的铁丝网,交错排列的鹿砦,以及一条用壕沟模拟的护城河。
“一班,破铁丝网!二班,清鹿砦!三班、四班,架门板桥!行动!”随着陈大海一声令下,四个班的战士们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一班的战士们手持特制的剪线钳,迅速冲到“铁丝网”前,双手翻飞,“咔嚓咔嚓”的声音不绝于耳。
起初,他们的动作还有些生疏,配合也不够默契,剪铁丝的速度时快时慢,偶尔还会互相干扰。
“快点!别磨蹭!”班长急得满头大汗,一边自己动手,一边指挥着班里的战士。
二班的战士们则挥舞着砍刀和工兵铲,奋力清理着面前的“鹿砦”。
这些用树枝和树干制成的障碍物交错纵横,想要快速清理干净并非易事。
战士们的手臂被划破了,汗水浸湿了衣服,但没人叫苦,没人停歇。
最让人揪心的是架门板桥的三班和四班。
他们需要先将沉重的门板运到“护城河”边,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拼接起来,铺成一座临时的桥梁。
一开始,由于用力不均,门板总是放不稳,要么一头掉进“河”里,要么就是拼接处高低不平,难以通行。
“都稳住!听我口令,一起用力!”三班班长吼道,涨红了脸。
宋兴华站在了望台上,眉头微蹙,手里拿着秒表,默默记录着时间。
第一次演练,四个班花了整整十分钟才完成破障任务,这个速度显然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不行!太慢了!”演练结束后,宋兴华走了下来,脸色严肃,“芹泉镇的鬼子不会给我们那么多时间!再来一次!” 战士们没有丝毫怨言,立刻重新就位,开始了第二次演练。
这一次,他们吸取了教训,配合也默契了许多。
一班破铁丝网的速度明显加快,二班清理鹿砦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三班和四班架桥时更是小心翼翼,配合得越来越熟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演练一次接着一次。
战士们的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从最初的十分钟,到八分钟,再到五分钟,最后竟然只用了三分半钟就完成了所有破障任务! “好!”宋兴华看着秒表上的数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才像话!记住这种感觉,到了战场上,就要这么快!” 战士们累得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与此同时,战防炮班的训练也在紧张进行中。
周大龙带领着炮班的战士们,反复练习着从行军状态到战斗状态的转换,以及从战斗状态到行军状态的转换。
“快!快!再快点!”周大龙不停地催促着,额头上青筋暴起。
战士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卸炮,有的负责架设炮架,有的负责调整角度,有的负责装填炮弹。
每个人的动作都快如闪电,一气呵成。
经过无数次的演练,他们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达到了宋兴华的要求:从行军状态到战斗状态,只需要1.5分钟;从战斗状态到行军状态,只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