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文字功夫,报告惊艳

关灯
林辰站在博物馆门口,看着捐赠手续办妥后缓缓合上的卷帘门,心头一片清明。

    夜风拂过,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地铁站。

     从旧货市场到鼻烟壶,再到这道捐赠手续,仿佛是一场小小的试炼。

    而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还在街道办,在张涛、王建军之间微妙的平衡中,在李建国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里。

     第二天一早,他刚走进办公室,张涛就敲了敲他的桌子:“小林,年度总结报告你来写。

    ” 林辰抬头,张涛坐在自己办公椅上,翘着二郎腿,手里翻着一份文件,语气平淡得像是交代一个普通任务。

     “三天内交稿。

    ”张涛补充了一句,“领导比较看重创新举措。

    ” 林辰点头,没多问,只是拿笔记下重点,态度恭敬又不失分寸。

    等张涛走远后,他才轻轻吐出一口气——这份报告,不只是个例行公事,而是他在李建国面前展现文字能力的关键机会。

     接下来三天,他几乎足不出户,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报告撰写之中。

     第一天,他调阅了过去五年的年度总结报告,仔细比对结构、语言风格和数据呈现方式。

    现代公文讲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但他深知,若想脱颖而出,仅靠格式规范远远不够。

     于是,他动用了前世的记忆。

    那些年,他为乾隆皇帝起草奏章时的严谨与巧妙,此刻成了他最大的助力。

    他将奏章中层层递进、引经据典的写作手法融入现代报告之中,既保留了体制内的规范性,又增添了独特的逻辑深度。

     第二天,他开始动笔。

     标题简洁有力,开篇便点明全年的核心工作方向。

    正文部分按模块划分,每个章节都以“问题—对策—成效”三段式推进,数据详实,案例具体。

    在“创新举措”一节中,他引入了一个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项目,并结合实际数据说明其成效,语言平实却不失锋芒。

     第三天,他通宵校对,逐字逐句检查语法错误、标点符号,甚至调整段落间距,确保整份报告看起来干净利落、专业而不生硬。

     当最后一行字落下,窗外已泛起晨光。

     林辰伸了个懒腰,合上电脑,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满足的笑意。

     第二天上午,他将报告打印成册,附上一页简要提要,亲自送到了李建国的办公室。

     李建国接过报告,扫了一眼封面,点了点头:“你先放这儿吧。

    ” 林辰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如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