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档案迷踪,历史助攻
关灯
小
中
大
字迹都模糊了。
” 林辰拿起放大镜,一页页翻看。
纸张脆弱,稍一用力就会撕裂。
他小心地辨认着那些褪色的墨迹,突然,目光停在一个名字上。
“赵德昌。
” 这是个熟悉的名字。
之前从河东文史中看到过的内容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赵德昌,汉东本地人,曾是清末一位富商,家族经营绸缎生意,民国时期涉足地产,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工商业者,后来下落不明。
林辰心头一震。
如果这份档案上的赵德昌真是同一人,那么这条线索就可能牵出整个片区最早的产权来源。
他继续往下翻,果然在一张附录页上看到了一枚印章——圆形红印,边角有些磨损,但仍能看出清晰的“赵氏私产”字样。
“这个章,有点意思。
”他低声说。
刘伟不解地看着他:“什么意思?” 林辰没有回答,而是将这张纸拍了下来,随后继续查找其他相关记录。
整整一天,他们在档案馆泡到闭馆,才勉强梳理出一套初步的时间脉络。
虽然还有不少缺失,但已有足够线索指向几个关键节点。
回到街道办后,林辰立刻着手整理材料。
他在文档中写道: “根据现有档案分析,清风巷片区最早的土地归属可追溯至1952年土改时期。
彼时,该区域主要由赵德昌及其家族成员拥有,并于当年完成统一登记。
此后经历多次政策调整,包括公私合营、单位分配住房、房改售房等阶段,导致产权结构日趋复杂。
” “目前争议较大的地块A,其原始产权登记仍归属于赵氏家族,后续虽经多次流转,但均未办理正式过户手续。
若能找到当年完整的地契原件,则有望成为解决当前纠纷的关键证据。
”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已经晚上九点多了。
刘伟还在一旁帮着扫描纸质档案,眼睛已经有些发涩。
“辛苦了。
”林辰递给他一瓶水,“今天收工吧,明天继续。
” 刘伟接过水,咕咚喝了一口:“林哥,你说我们真能找到那份地契吗?” 林辰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只要它存在,我就一定能找到。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上午,林辰再次来到档案馆。
这次他直奔昨天标记的重点区域,重新翻找起来。
他在一堆夹杂在旧报表中的信件里,找到了一封手写的便条,上面写着:“赵氏地契存于B3柜第三层,待归档。
” B3柜就在旁边。
林辰走过去,拉开抽屉,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封口处贴着标签:“赵氏地契(1952)”。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子,取出里面的几张泛黄纸张。
果然是地契。
纸张边缘有些破损
” 林辰拿起放大镜,一页页翻看。
纸张脆弱,稍一用力就会撕裂。
他小心地辨认着那些褪色的墨迹,突然,目光停在一个名字上。
“赵德昌。
” 这是个熟悉的名字。
之前从河东文史中看到过的内容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赵德昌,汉东本地人,曾是清末一位富商,家族经营绸缎生意,民国时期涉足地产,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工商业者,后来下落不明。
林辰心头一震。
如果这份档案上的赵德昌真是同一人,那么这条线索就可能牵出整个片区最早的产权来源。
他继续往下翻,果然在一张附录页上看到了一枚印章——圆形红印,边角有些磨损,但仍能看出清晰的“赵氏私产”字样。
“这个章,有点意思。
”他低声说。
刘伟不解地看着他:“什么意思?” 林辰没有回答,而是将这张纸拍了下来,随后继续查找其他相关记录。
整整一天,他们在档案馆泡到闭馆,才勉强梳理出一套初步的时间脉络。
虽然还有不少缺失,但已有足够线索指向几个关键节点。
回到街道办后,林辰立刻着手整理材料。
他在文档中写道: “根据现有档案分析,清风巷片区最早的土地归属可追溯至1952年土改时期。
彼时,该区域主要由赵德昌及其家族成员拥有,并于当年完成统一登记。
此后经历多次政策调整,包括公私合营、单位分配住房、房改售房等阶段,导致产权结构日趋复杂。
” “目前争议较大的地块A,其原始产权登记仍归属于赵氏家族,后续虽经多次流转,但均未办理正式过户手续。
若能找到当年完整的地契原件,则有望成为解决当前纠纷的关键证据。
”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已经晚上九点多了。
刘伟还在一旁帮着扫描纸质档案,眼睛已经有些发涩。
“辛苦了。
”林辰递给他一瓶水,“今天收工吧,明天继续。
” 刘伟接过水,咕咚喝了一口:“林哥,你说我们真能找到那份地契吗?” 林辰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只要它存在,我就一定能找到。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上午,林辰再次来到档案馆。
这次他直奔昨天标记的重点区域,重新翻找起来。
他在一堆夹杂在旧报表中的信件里,找到了一封手写的便条,上面写着:“赵氏地契存于B3柜第三层,待归档。
” B3柜就在旁边。
林辰走过去,拉开抽屉,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封口处贴着标签:“赵氏地契(1952)”。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子,取出里面的几张泛黄纸张。
果然是地契。
纸张边缘有些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