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入学惊师,一跃三级
关灯
小
中
大
张诚接过课本,扫了一眼。
这篇课文对他而言,简单得如同“1+1=2”。
但他并没有表现得过于急切,而是用符合孩童的语速,清晰、流畅地朗读起来,不仅字音准确,甚至还带上了些许理解课文内容后的自然停顿和轻微语调变化。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 读完,他合上课本,平静地看向王校长。
王校长眼中的惊讶一闪而过。
读得确实好,远超一年级新生水平,甚至比很多二三年级的学生都强。
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又拿起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指着一道混合运算题:“那这道题,你会算吗?” 张诚只是瞥了一眼,便脱口而出:“等于37。
” 王校长在心里默算一遍,果然正确。
他脸上的笑容加深了些,但还是保持着审慎。
他随手在一张草稿纸上写下一道超出一年级范围的题目:25+38-17=? 张诚几乎没有思考:“等于46。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校长终于有些动容了。
他沉吟片刻,对李秀兰说:“建军媳妇,孩子基础确实很扎实,远超一年级水平。
直接上一年级可能都有些简单了。
这样吧,我把二年级的李老师也叫过来,我们一起看看。
” 不一会儿,二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一个三十多岁、戴着眼镜、神情严肃的女老师走了进来。
听闻缘由后,她也露出怀疑的神色。
王校长对张诚说:“诚娃,这位是二年级的李老师。
李老师,你出点二年级的题目考考他。
” 李老师扶了扶眼镜,打量了一下张诚矮小的个子,显然不太相信。
她拿起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找了一篇篇幅稍长、生字较多的课文《美丽的西沙群岛》。
“你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 张诚依旧平稳接过,流畅朗读,遇到“瑰丽无比”、“绽开”、“蠕动”等对于二年级学生算是难词的词语,也毫无滞涩,发音标准。
李老师严肃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她又问了几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张诚均能准确回答,甚至能说出“海水五光十色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这样的细节。
“数学呢?”李老师看向王校长。
王校长示意她出题。
李老师在纸上写了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题:24x3=? “72。
”张诚秒答。
又写了一道简单的除法:56÷7=? “8。
” 李老师不信邪,直接口述了一道需要两步思考的应用题:“小明有15颗糖,给了小红5颗,又买了现在数量一半的糖,他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糖?” 这道题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也有一定难度。
张诚只是略一思索,便清晰地说出解题过程:“先算给了之后剩下15-5=10颗,再算买了10的一半就是5颗,最后10+5=15颗。
他现在有15颗糖。
” 思路清晰,计算准确无误。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王校长和李老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浓浓的震惊。
这已经不是“聪明”可以形容的了,这是真正的天赋异禀! 李老师深吸一口气,看向张诚的目光彻底变了,从怀疑变成了惊叹和一种发现璞玉的欣喜。
“校长,这孩子……二年级的内容对他完全没有挑战性了。
” 王校长花白的眉毛也扬了起来,他当机立断:“去把三年级的赵老师也叫来!再拿三年级上册的课本和试卷来!”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不仅三年级的赵老师来了,其他没课的老师也好奇地围拢到了校长办公室门口,都想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神童”。
三年级的赵老师是个中年男老师,性格爽朗。
他听说一个四岁孩子要挑战三年级内容,觉得既新奇又难以置信。
他直接拿出一张上学期末的数学试卷复印件,指着后面几道应用题和一道简单的两位
这篇课文对他而言,简单得如同“1+1=2”。
但他并没有表现得过于急切,而是用符合孩童的语速,清晰、流畅地朗读起来,不仅字音准确,甚至还带上了些许理解课文内容后的自然停顿和轻微语调变化。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 读完,他合上课本,平静地看向王校长。
王校长眼中的惊讶一闪而过。
读得确实好,远超一年级新生水平,甚至比很多二三年级的学生都强。
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又拿起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指着一道混合运算题:“那这道题,你会算吗?” 张诚只是瞥了一眼,便脱口而出:“等于37。
” 王校长在心里默算一遍,果然正确。
他脸上的笑容加深了些,但还是保持着审慎。
他随手在一张草稿纸上写下一道超出一年级范围的题目:25+38-17=? 张诚几乎没有思考:“等于46。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校长终于有些动容了。
他沉吟片刻,对李秀兰说:“建军媳妇,孩子基础确实很扎实,远超一年级水平。
直接上一年级可能都有些简单了。
这样吧,我把二年级的李老师也叫过来,我们一起看看。
” 不一会儿,二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一个三十多岁、戴着眼镜、神情严肃的女老师走了进来。
听闻缘由后,她也露出怀疑的神色。
王校长对张诚说:“诚娃,这位是二年级的李老师。
李老师,你出点二年级的题目考考他。
” 李老师扶了扶眼镜,打量了一下张诚矮小的个子,显然不太相信。
她拿起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找了一篇篇幅稍长、生字较多的课文《美丽的西沙群岛》。
“你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 张诚依旧平稳接过,流畅朗读,遇到“瑰丽无比”、“绽开”、“蠕动”等对于二年级学生算是难词的词语,也毫无滞涩,发音标准。
李老师严肃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她又问了几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张诚均能准确回答,甚至能说出“海水五光十色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这样的细节。
“数学呢?”李老师看向王校长。
王校长示意她出题。
李老师在纸上写了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题:24x3=? “72。
”张诚秒答。
又写了一道简单的除法:56÷7=? “8。
” 李老师不信邪,直接口述了一道需要两步思考的应用题:“小明有15颗糖,给了小红5颗,又买了现在数量一半的糖,他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糖?” 这道题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也有一定难度。
张诚只是略一思索,便清晰地说出解题过程:“先算给了之后剩下15-5=10颗,再算买了10的一半就是5颗,最后10+5=15颗。
他现在有15颗糖。
” 思路清晰,计算准确无误。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王校长和李老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浓浓的震惊。
这已经不是“聪明”可以形容的了,这是真正的天赋异禀! 李老师深吸一口气,看向张诚的目光彻底变了,从怀疑变成了惊叹和一种发现璞玉的欣喜。
“校长,这孩子……二年级的内容对他完全没有挑战性了。
” 王校长花白的眉毛也扬了起来,他当机立断:“去把三年级的赵老师也叫来!再拿三年级上册的课本和试卷来!”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不仅三年级的赵老师来了,其他没课的老师也好奇地围拢到了校长办公室门口,都想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神童”。
三年级的赵老师是个中年男老师,性格爽朗。
他听说一个四岁孩子要挑战三年级内容,觉得既新奇又难以置信。
他直接拿出一张上学期末的数学试卷复印件,指着后面几道应用题和一道简单的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