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青灯古卷,史海初航

关灯
深刻的认识。

    这对于一个立志攀爬科技树、未来或许要面对更复杂环境的人来说,其价值无可估量。

     很快,一部厚重的、由父亲想办法弄来的《资治通鉴》(文选精华本)寄到了张诚手中。

    书页泛着微黄,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时光。

     从此,张家窑洞的夜晚,便常常出现这样一幅景象:一盏明亮的电灯(家里条件改善后装的)下,一个五岁多的幼童正襟危坐,伏在炕桌上,神情专注地翻阅着那部与他身形极不相称的巨着。

    窗外是西北高原特有的静谧星空,窗内是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幼童偶尔低声吟诵史论的清音。

     母亲李秀兰起初并不清楚儿子读的是什么书,只觉得那书厚得吓人,里面的字句也远比唐诗宋词艰深拗口。

    她只是默默地支持,每晚为儿子准备好驱蚊的艾草,或者一碗解暑的绿豆汤,然后坐在一旁,就着同样的灯光做着针线活,陪伴着儿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她看不懂那些文字,但她看得懂儿子眼神里的光芒,那是一种沉浸在智慧探索中的纯粹愉悦。

     张诚的“过目不忘”在此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史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机锋暗藏的朝堂论对……如同精准录入的数据流,被他源源不断地吸纳进脑海。

    但他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在记忆的同时,充分调动前世的阅历和从四书五经中汲取的思辨能力,去理解事件背后的因果,去剖析人物的得失,去体会历史的周期性规律与偶然性瞬间。

     他从周纪的礼崩乐坏,读到秦汉的金戈铁马;从三国的权谋诡计,读到南北朝的纷乱融合;从隋唐的盛世气象,读到五代十国的短促更迭……他仿佛化身为一个无声的观察者,跨越时空,亲历那一幕幕王朝兴衰、英雄辈出的历史活剧。

     这个过程是孤独而艰辛的。

    有时为了理清一段复杂的政治斗争脉络,他需要反复对照前后文,在脑海中构建关系图谱;有时读到忠臣蒙冤、良将陨落,他会扼腕叹息;有时洞察到历史关键时刻那看似微小的偶然中所蕴含的必然,又会让他心生凛然,对“势”与“运”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的气质,在这种与千古智者隐对话的淬炼中,愈发沉静内敛。

    偶尔与村里见识最广的老先生交谈,他引述的史实、发表的见解,常让老先生瞠目结舌,连连感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