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淬火之门

关灯
第六章:淬火之门 珠江的晨雾尚未散尽,邓枫已站在了黄埔军校本部那座庄严的拱形大门前。

    青天白日徽高悬,两侧持枪哨兵挺立如松,目光锐利。

    门内,是一片他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的,是他在德国军事院校图片中见过的那些训练设施和规整营房;陌生的,是这里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混合了汗水、尘土和一种近乎燃烧的理想主义的独特气息,与上海租界的浮华颓靡截然不同。

     “枫兄!这边!”陈启明熟悉的声音传来,他穿着一身略显宽大的学员军装,剃着青皮头,皮肤晒黑了些,但精神焕发,快步从门内迎出。

    他用力拍了拍邓枫的肩膀,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可算把你盼来了!走,我带你去报名处,手续繁杂得很。

    ” 有陈启明这个“过来人”引导,邓枫省去了许多摸索的麻烦。

    报名处设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汇聚于此,操着各种口音,脸上大多带着与邓枫相似的憧憬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报名登记的第一关,是严格的体检。

    一间临时充作体检室的营房里,军医们面无表情,手法利落。

    测量身高体重、检查视力听力、测试心肺功能、检查有无文身和严重体癖。

    当邓枫脱下上衣,露出虽不虬结但线条清晰、比例完美的肌肉时,负责检查的军医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用力按压了他的几个关键肌群,点了点头:“底子不错,留过洋的?” “在德国求学时,注重体能锻炼。

    ”邓枫平静回答。

     体检之后,是更为关键的文化课考核。

    考场设在一个大教室里,气氛肃穆。

    试卷涵盖极广,不仅有基础的国文、历史、地理,还有相当难度的数学、物理,甚至包含了对时局的分析论述。

     对邓枫而言,这些题目并不算难。

    国文历史,他家学渊源;数理知识,更是他在德国的主修。

    他笔走龙蛇,答题流畅。

    尤其在最后一道论述题“试论当今中国积贫积弱之根源及青年之责任”时,他回想起归国途中的见闻,外滩公园的牌子,闸北街头的鲜血,胸中块垒涌动,下笔如有千钧,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多维度剖析,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患意识与变革的急切,远超一般考生的泛泛而谈。

     负责监考的教育在巡场时,在他身边驻足良久,目光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