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窥破迷雾

关灯
教导队的训练如火如荼,高岩却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校场这一隅之地。

    他深知,在这信息闭塞、通讯基本靠马匹和腿脚的年代,战场迷雾是致命的。

    一支再能打的部队,若成了聋子、瞎子,也终将被优势敌人拖垮、围歼。

    他向聂士成呈递的第二份文书,核心便是“广布耳目,侦知敌情”,并正式提出了组建一支专业化侦察分队的构想。

     这一次,聂士成的批复更快,也更意味深长:“准。

    所需人员、器械,可特事特办。

    首重实效。

    ” 有了这道“特事特办”的令牌,高岩立刻行动。

    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从教导队中进行了第二轮更为严苛的遴选。

    标准不再是单纯的勇猛或枪法,更侧重于耐力、野外生存、观察力、记忆力以及临机应变的能力。

    最终,三十名士兵被挑选出来,组成了一支直接向他负责的直属侦察分队,由心思缜密、曾在关外山林中做过猎户的老兵赵三槐暂代分队长。

     高岩对这三十人进行了堪称“魔鬼”般的强化训练: ·极限越野:背负沉重装备,在规定时间内穿越复杂地形,要求悄无声息。

     ·潜伏与观察:学习如何利用地形、植被和夜色伪装,如何记录敌军兵力、装备、番号、工事配置等细节。

     ·简易测绘:教授他们使用罗盘、步测距离,绘制简易的敌军部署草图。

     ·捕俘与反捕俘:基础的格斗与捆绑技巧,以及被俘后如何应对审讯(高岩强调了尽可能销毁情报和保持沉默)。

     ·情报传递:约定了几套简易的灯光、哨音和标记符号,用于紧急情况下远距离传递信息。

     装备上也尽可能倾斜:配备了教导队最好的村田步枪(部分锯短枪管以方便携带),每人配发一把精磨的短刀、一个缴获的日军水壶、少量压缩干粮(高岩凭记忆让后勤想办法制作的类似炒面的东西)、以及宝贵无比的德制望远镜(仅分队长和几个小组长配备)和指北针。

     “你们的任务,不是去和敌人硬拼。

    ”高岩在分队首次集结时,语气冷峻,“你们的眼睛,就是全军最锐利的武器!你们带回来的每一个信息,都可能决定成千上万弟兄的生死!我要你们像影子一样渗透进去,像钉子一样钉在敌人身边,然后把看到的一切,活着带回来!明白吗?” “明白!”三十双眼睛在夜色中闪烁着兴奋与凝重交织的光芒。

     就在侦察分队完成初步训练,即将首次执行实战任务前夕,前线战局再度恶化。

    日军利用其机动和情报优势,连续迂回穿插,多处清军防线被突破,各部联络不畅,往往等到日军出现在侧翼甚至后方时,才仓促应战,损失惨重。

    一种“倭寇无处不在”的恐慌情绪在军中弥漫。

     “不能再等了!”高岩摊开那张绘制粗糙、信息严重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