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深蓝之志

关灯
登州反谍行动的胜利,如同一阵清风,暂时驱散了笼罩在山东沿海的阴谋迷雾,但也让高岩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来自海上的威胁是何等迫近与专业。

    陆上防线可筑垒,新军可苦练,但若无一支足以在浩瀚大洋上争锋的强大海军,则漫长的海岸线终将是处处设防、处处薄弱的软肋。

    眺望着渤海湾那无垠的深蓝,一个超越时代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具备先进理念与技术的新式海军,至少,要播下种子。

     然而,打造一支海军,远比编练新军更为复杂、耗费更为巨大,也更容易触动朝廷乃至列强最敏感的神经。

    直接上书请求筹建大规模舰队,在当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高岩决定采取更为迂回且务实的策略,从培养人才和探索新路径入手。

     他的第一步,是上奏朝廷,以“加强海防教育,培养通晓洋务、水战之基层官佐”为由,请求在登州设立“胶东水师学堂”。

    奏折中,他避开了敏感的“舰队”字眼,着重强调学堂的“教育”与“技术”属性,并巧妙援引福州船政学堂的先例。

    在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帝党官员的斡旋下,尽管有守旧派质疑“重复建学,徒耗钱粮”,旨意最终还是勉强批准,但经费需高岩“就地筹措大半”。

     有了一纸批文,高岩立刻行动起来。

    校址就选在蓬莱阁下,面朝大海的一片开阔地。

    他亲自规划校舍,要求不仅要有讲堂、宿舍,更要有水力实验室、船模工坊、小型气象观测台以及一座配备最新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的模拟操舵室。

     师资是最大的难题。

    他一方面重金礼聘从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的优秀学员,以及少数因各种原因离开北洋水师的不得志军官;另一方面,他通过秘密渠道,设法从香港、上海乃至欧洲,招募了几位真正具备现代海军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外籍教习,其中包括一位因理念不合而离开德国远东舰队的枪炮军官,和一位曾在英国商船队服务多年、精通航海与轮机的老船长。

     “诸位,”在水师学堂的开训仪式上,高岩对首批精心挑选的八十名学员(大多来自务实学堂和军中略有文化基础的年轻士兵)说道,“你们将来,或许不是去指挥艨艟巨舰,但你们要明白,未来的海战,绝非仅是船坚炮利!它关乎天文、地理、机械、电讯,更关乎谋略与胆魄!我要你们学的,是如何读懂大海的脉搏,如何驾驭钢铁的巨兽,如何在这万里波涛之上,为我中华,守住这片蓝色的疆土!” 学堂的课程设置远超旧式水师教育。

    除了基础的国文、算学,更侧重于航海天文、船舶驾驶、轮机管理、海上测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