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名动江淮
关灯
小
中
大
留下了满目疮痍之后,那场席卷淮安府的鼠疫,如同潮水般渐渐退去。
然而,瘟疫肆虐的痕迹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不少村庄十室九空,城郊添了无数新坟,许多家庭破碎,哀哭之声虽渐稀,那份刻骨的伤痛却远未平息。
社会秩序如同大病初愈的人,带着虚弱和谨慎,开始一点点恢复往日的生机。
街市重新开张,田地里也有了劳作的身影,只是人们脸上少了几分往日的肆意,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沉静,以及……偶尔对视时,对彼此脸上是否还戴着口罩的一丝条件反射般的关注。
文人雅士们的社团活动,也在这片逐渐复苏的气氛中重新活跃起来。
这一日,“望社”的几位核心成员,包括胡从中、刘呈,以及几位山阳县有名的文士,再次聚在了曲江楼那个熟悉的雅间。
只是这一次,众人的心境与年前已大不相同,少了几分风花雪月的闲情,多了几分对生死、时局的感慨。
话题自然而然地从眼前的凋敝,转向了刚刚过去的这场大疫,而谈论的焦点,几乎毫无悬念地集中到了那个如今在淮安府声名鹊起的名字——王鼎。
“谁能想到,王先生,竟能在此次大疫中,立下如此擎天之功!”一位姓陈的文士捋着胡须,满脸的不可思议。
“何止是医术?”另一位赵姓文人接口道,眼中闪着光,“他那套‘防疫法’,闻所未闻,看似粗陋,却真有奇效!蒙面、灭鼠、禁足……硬是将那阎王爷都皱眉的瘟疫给挡了回去!如今这‘王鼎防疫法’五字,在民间怕是比许多圣贤文章还要响亮!” 胡从中含笑听着,适时地补充了一句,将话题引向了更风雅的方向:“王先生酒后曾信口吟出两句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如今细品,其意境之苍凉悲怆,用典之精妙含蓄,当真……惊才绝艳啊!只是不知,此诗全篇为何?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胡某遍寻古籍,询问同道,竟无人知晓。
” 他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兴趣。
大家反复吟诵着这十四个字,越品越觉得韵味无穷,想象空间巨大。
“此等佳句,若真有全篇,必是传世之作!怎会寂寂无名?” “莫非……真是王先生自家所作?只是他性情疏阔,不愿示人以全璧?” “定是如此!若非亲历沧桑、胸怀块垒者,焉能写出如此沉痛之语?”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惊叹、猜测、赞誉之声不绝。
然而,瘟疫肆虐的痕迹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不少村庄十室九空,城郊添了无数新坟,许多家庭破碎,哀哭之声虽渐稀,那份刻骨的伤痛却远未平息。
社会秩序如同大病初愈的人,带着虚弱和谨慎,开始一点点恢复往日的生机。
街市重新开张,田地里也有了劳作的身影,只是人们脸上少了几分往日的肆意,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沉静,以及……偶尔对视时,对彼此脸上是否还戴着口罩的一丝条件反射般的关注。
文人雅士们的社团活动,也在这片逐渐复苏的气氛中重新活跃起来。
这一日,“望社”的几位核心成员,包括胡从中、刘呈,以及几位山阳县有名的文士,再次聚在了曲江楼那个熟悉的雅间。
只是这一次,众人的心境与年前已大不相同,少了几分风花雪月的闲情,多了几分对生死、时局的感慨。
话题自然而然地从眼前的凋敝,转向了刚刚过去的这场大疫,而谈论的焦点,几乎毫无悬念地集中到了那个如今在淮安府声名鹊起的名字——王鼎。
“谁能想到,王先生,竟能在此次大疫中,立下如此擎天之功!”一位姓陈的文士捋着胡须,满脸的不可思议。
“何止是医术?”另一位赵姓文人接口道,眼中闪着光,“他那套‘防疫法’,闻所未闻,看似粗陋,却真有奇效!蒙面、灭鼠、禁足……硬是将那阎王爷都皱眉的瘟疫给挡了回去!如今这‘王鼎防疫法’五字,在民间怕是比许多圣贤文章还要响亮!” 胡从中含笑听着,适时地补充了一句,将话题引向了更风雅的方向:“王先生酒后曾信口吟出两句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如今细品,其意境之苍凉悲怆,用典之精妙含蓄,当真……惊才绝艳啊!只是不知,此诗全篇为何?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胡某遍寻古籍,询问同道,竟无人知晓。
” 他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兴趣。
大家反复吟诵着这十四个字,越品越觉得韵味无穷,想象空间巨大。
“此等佳句,若真有全篇,必是传世之作!怎会寂寂无名?” “莫非……真是王先生自家所作?只是他性情疏阔,不愿示人以全璧?” “定是如此!若非亲历沧桑、胸怀块垒者,焉能写出如此沉痛之语?”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惊叹、猜测、赞誉之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