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学院里的泥土味
关灯
小
中
大
艺术学院的生活,对陈亮来说,如同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汗衫,走在那些穿着时髦、谈吐不凡的学生中间,像个误入天鹅群的丑小鸭。
乐理课上,老师讲的什么和弦、对位、调性,他听得一头雾水,看着蝌蚪一样的五线谱,只觉得眼花缭乱。
身边那些从小接触钢琴、小提琴的同学,手指在乐器上灵活飞舞,奏出的旋律流畅悦耳,而他的唢呐,一出声便是石破天惊的嘹亮,常常引得旁人侧目。
有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隔阂和轻视。
有人私下里叫他“那个吹喇叭的”,语气里带着调侃。
一次合奏练习,他试图加入,却因为不懂看指挥,节奏完全跟不上,引得一阵低低的哄笑。
陈亮黝黑的脸涨得通红,紧紧攥着唢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杨教授察觉到了他的窘迫,课后特意留下他,温和地说:“陈亮,别急。
他们学的是规矩,是技巧,但你身上有他们没有的东西——生活的根。
音乐最终是要打动人的,技巧可以学,但那份源自土地的真诚,是学不来的。
” 杨教授没有强迫他立刻融入那些“阳春白雪”的合奏,而是给了他一个单独的任务:整理记录他带来的民间曲牌。
这成了陈亮在学院里唯一的避风港。
在那间堆放杂物的小平房里,他对着录音机(杨教授借给他的),一首接一首地吹奏。
《大悲调》的苍凉,《百鸟朝凤》的热烈,《拾花轿》的喜庆……他将老瞎子传授的、以及自己在乡间听来的曲子,毫无保留地吹奏出来。
每当他沉浸在这些熟悉的旋律中时,外界的纷扰和自卑便暂时远去了。
唢呐声充斥着小屋,也传到了窗外。
有时,会有路过的学生停下脚步,好奇地倾听。
这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与学院里那些规整的练习曲截然不同,带着一种野性的、直击心灵的力量。
一天,陈亮正在吹奏一首皖北地区祭祀求雨时用的古老曲牌《龙王调》,曲调古朴神秘,带着一种反复的、类似祷告的韵律。
他吹得投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干旱的夏天,村民们抬着龙王像,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汗衫,走在那些穿着时髦、谈吐不凡的学生中间,像个误入天鹅群的丑小鸭。
乐理课上,老师讲的什么和弦、对位、调性,他听得一头雾水,看着蝌蚪一样的五线谱,只觉得眼花缭乱。
身边那些从小接触钢琴、小提琴的同学,手指在乐器上灵活飞舞,奏出的旋律流畅悦耳,而他的唢呐,一出声便是石破天惊的嘹亮,常常引得旁人侧目。
有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隔阂和轻视。
有人私下里叫他“那个吹喇叭的”,语气里带着调侃。
一次合奏练习,他试图加入,却因为不懂看指挥,节奏完全跟不上,引得一阵低低的哄笑。
陈亮黝黑的脸涨得通红,紧紧攥着唢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杨教授察觉到了他的窘迫,课后特意留下他,温和地说:“陈亮,别急。
他们学的是规矩,是技巧,但你身上有他们没有的东西——生活的根。
音乐最终是要打动人的,技巧可以学,但那份源自土地的真诚,是学不来的。
” 杨教授没有强迫他立刻融入那些“阳春白雪”的合奏,而是给了他一个单独的任务:整理记录他带来的民间曲牌。
这成了陈亮在学院里唯一的避风港。
在那间堆放杂物的小平房里,他对着录音机(杨教授借给他的),一首接一首地吹奏。
《大悲调》的苍凉,《百鸟朝凤》的热烈,《拾花轿》的喜庆……他将老瞎子传授的、以及自己在乡间听来的曲子,毫无保留地吹奏出来。
每当他沉浸在这些熟悉的旋律中时,外界的纷扰和自卑便暂时远去了。
唢呐声充斥着小屋,也传到了窗外。
有时,会有路过的学生停下脚步,好奇地倾听。
这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与学院里那些规整的练习曲截然不同,带着一种野性的、直击心灵的力量。
一天,陈亮正在吹奏一首皖北地区祭祀求雨时用的古老曲牌《龙王调》,曲调古朴神秘,带着一种反复的、类似祷告的韵律。
他吹得投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干旱的夏天,村民们抬着龙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