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关灯
朱允熥迟疑说道:“权叔……有些事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皇祖父和父王……” 朱权大声打断他。

     “熥哥儿,你错了!只要你站出来,展现出嫡子应有的气度和能力,父皇自然看重你!允熥你记住,位置不是等来的,是争来的! 今日推你下水,明日夺你名分。

    等他真上了位,我们这些叔父,还有你,会是什么下场?你真的没有想过吗?” 朱权的话,句句都敲打在允熥内心最深的隐痛上,上一世就是稀里糊涂断送的,不仅断送了自己,而且断送了许多人。

    这一世绝不! 朱权看着允熥眼中变幻的神色,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

     他拍了拍允熥单薄的肩膀,“熥哥儿,我顶你!别让大明江山,落在小人手中!” 突然一股热血冲上头顶,朱允熥终于决定行动了。

     他郑重地向朱权行了一礼:“以往侄儿糊涂,只知一味避让,但避让换来的,只有得寸进尺。

    ” 朱权漂亮的凤眼重新弯起: “这才是开平王的外孙!这才是大哥的嫡子!走吧,园子里风大,咱们也该回去了。

    估计学堂那边的好戏,也早就收场了。

    ” 叔侄俩又并肩走在宽阔笔直的宫道上,沿路的宫人内侍见他们走过,莫不低眉顺眼,垂手立于道旁。

     在朱权看来,允熥的出身是争嫡最坚实的倚仗。

     然而朱允熥自己很清楚,正是过于显赫的出身,使他在与朱允炆的较量中,天然处于下风。

     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最关心的,并非由哪个孙儿继承大统,而是朱家江山能否千秋万代、稳固传承。

     他的身世实在太过耀眼。

     外祖父常遇春虽然英年早逝,却依然威名赫赫,当年常遇春下葬时,皇祖父朱元璋扶着棺哭了三里地。

     舅舅常昇、舅姥爷蓝玉,都是朝中举足轻重的肱骨之臣。

     这种树大根深、势力盘根错节的外戚,怎能不令多疑雄猜的皇祖父心生忌惮? 尤其是舅姥爷蓝玉,功高盖世,却丝毫不知收敛,早已上了皇祖的黑名单,而他本人却浑然不觉,照样嚣张跋扈,照样口出狂言。

     历史上,蓝玉案的屠杀规模比远李善长案更大更深,前后诛杀二万余人,包括蓝玉、常昇两个国公,以及孙恪、曹震、张温等十三侯、二伯,还有史部尚书、户部侍郎等人,连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也被打成蓝玉一党而被杀。

     在那个恐怖透顶的时期,整个南京城都因为太子朱标之死而战栗,生动解释了什么叫风声鹤唳,什么叫血流成河。

     锦衣卫昼夜不休地抓人,很多人被从被窝里揪出,押赴诏狱严刑拷打,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来。

     朱元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淮西武勋集团铲除殆尽。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皇太子朱标死后,将根基浅薄的皇太孙朱允炆扶上位。

     那时候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