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润物无声

关灯
朱允熥来到文华殿的第四天,兵部尚书茹瑺与一位五军都督府的佥事匆匆入殿,神色十分凝重。

     “殿下,西平侯沐英八百里急奏!麓川宣慰使思伦法其心叵测,纵容部属屡次越界劫掠,杀我边民,掠我牲畜!沐将军请旨,调兵震慑,以儆效尤!” 允熥隐约记得,就是这个思伦法,在云贵一带屡屡兴风作浪,与沐英长期拉锯作战。

     沐英死后,沐春更不是他对手,令皇祖很是头疼。

     直到朱棣上位之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思伦法打得跪地求饶,但也无法将之连根拔起。

     至于明初治理云南为啥差强人意,其中原因一言难尽。

     朱标端坐如山,沉吟片刻后,一连串问题泼洒而出,如同疾风骤雨,令人难以招架。

     “沐英所奏,调兵几何? 粮秣何来?从何处调拨? 思伦法麾下究竟有多少能战之兵? 其与周边土司是姻亲还是仇敌? 此番用兵,目的为何? 是小惩大诫,还是需犁庭扫穴,一举平定?” 朱允熥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父亲处理政务,除了一贯的沉默和威严之外,更显示出精准的洞察,和强悍的掌控力。

     他提出的每一个质疑,都直指要害,使人不敢含糊,无法敷衍。

     兵部尚书茹瑺的额头沁出细汗,抬手擦了擦,躬身回道: “回太子殿下话,沐将军奏报中只说需兵两万,粮草……言道可由云南自筹,以减轻朝廷转运之耗。

    其余……其余情状,奏报未及详述。

    ” 沐英这份奏报过于粗疏,朱标显然不满意,他明确地予以驳回。

     “西南之事,关联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旨,令沐英将敌情虚实、周边土司关联、进兵具体方略、后勤转运细案,尽皆析明,再行奏报。

     在此之间,谨守门户,妥善抚恤被害边民,未得明旨,不得妄动!” “臣……遵旨!”茹瑺与佥事躬身领命,缓缓退下。

     朱允熥不得不服,父亲在不到半刻钟的功夫,就对这么重大的军国大事作出了恰当的裁决。

    ,果然是监国十六年的实权太子。

     难怪允炆上位后,被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骗得团团转,因为他对国家面临的问题,完全一直半解啊,怎么可能作出适宜的处置? 朱允熥的心神己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