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关灯
未免太过于想当然了。

    ” 朱允熥早有准备,答道: “父王,云南之患根源在于人心浮动。

    土司能一呼百应,正是利用了民生困苦。

    我们减免赋税,看似损失了钱粮,实则是用这些钱粮,去买云南百万百姓之心! 人心向我,思伦法便成了无根之木,纵有兵锋之利,又能肆虐几时?届时,百姓安堵,生产恢复,朝廷未来所得,必远超今日所减。

    此乃‘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 朱标浑身一震,发现自己竟无法反驳儿子这个看似“亏本”的买卖,其背后的长远收益,确实远超那点钱粮。

     朱元璋立刻抓住了第二个关键点:“小子,你说得倒轻巧!就算人心稍定,没有钱粮,你让沐英如何扎根?” 朱允熥知道这是考校,从容说出第二策: “这便是孙儿要说的第二点,‘屯垦以实边地’。

    请沐英叔父效仿古人,于要害处筑城设堡,大规模招募内地流民,或就地招募愿归化的土民,广设军屯、民屯。

     朝廷供给第一批种子、农具,许其田地永业,三年不起征。

    如此,屯民即是兵源,亦是粮源。

     数年之后,云南腹地遍布我大明编户齐民,城池相连,土司势力自然被挤压、隔断,再无坐大之机!” “好!”朱元璋忍不住轻喝一声,脸上已现激动之色。

     这套屯垦方略,不仅可行,更是将他当年“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思想在云南具体化了,甚至更进一步,加入了移民同化的高阶手段。

     这时,朱棣开口提出了质疑: “允熥,当你别忘了,当务之急是平定叛乱!尤其是你这第三策,更是远水不解近渴。

    ” 朱允熥转向朱棣:“四叔,‘新钱以通经济’看似最缓,实则一旦施行,有雷霆之力!” 他稍微提高了声调: “云南如今交易,仍然使用贝币、盐块,甚至是以物易物,致使朝廷政令难达,经济命脉尽操于地方豪强与土司之手! 朝廷若专铸一批做工精良、足斤足两的‘大明通宝’发于云南,用以发放军饷,向百姓收购物资,引导市场交易。

     届时,朝廷掌控了钱,就等于扼住了云南的经济咽喉!土司再想招兵买马、蛊惑人心,就会发现,没有大明通宝,他将寸步难行!这难道不是最强的武器吗?此乃‘不见刀兵之征伐’!” 朱棣张了张嘴,无言以对。

     朱元璋脸上尽是狂喜和难以置信的神色:“好一个‘不见刀兵之征伐’!” 朱标看着儿子,眼中的惊喜已化为激赏,心中暗道,’若早用此策,云南何至于拖延至今!’ 朱棣心中惊呼: ‘允熥不可能有这种见识!绝对不可能!一定是蓝玉!他先后三次征讨西南,对那里十分熟悉。

    ’ ‘他这是要把他的外孙,往储君位子上推啊!真是居心叵测!父皇和大哥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夜色渐深允熥被朱元璋留在了龙榻之上,同榻而眠。

     朱棣睡在那张新设的侧榻,耳边响起祖孙俩均匀的呼吸声。

     他在心中默念: ’这小子,蔫坏蔫坏的,每次老头要夸我,他就必定打岔……’ ‘大哥那么忠厚,怎么生了这么个小滑贼? ’不过那平滇三策,真正稳准狠!果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要真是他想出来的…… ‘不可能,不可能…… ‘我在北平多年,不知不觉中,这些子侄悄悄长大了。

    道衍鼓动我争天下,是下是……“ 喜欢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请大家收藏:()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