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党校进修与家庭新机

关灯
墨同志,你的观点很有见地,我们或许可以合作完成课程论文,重点研究职工持股的可行性?” 秦墨骑虎难下,只得应承下来。

    他安慰自己:合作论文也好,可以借赵志强之手,将一些超前观点“稀释”为共同成果。

     在省党校的学习生活规律而充实。

    每周,秦墨都会给林芷若写信,讲述学习见闻,探讨经济问题,偶尔也含蓄表达思念。

    林芷若的回信总是及时而认真,不仅分享市图书馆的新鲜事,还会对他提出的问题给出独到见解。

     一个周五傍晚,秦墨刚寄出给林芷若的信,传达室大爷叫住他:“秦墨同志,有你的长途电话,山阳来的!” 秦墨心中一惊,快步跑到传达室,听筒那头传来母亲焦急的声音:“小墨,你爸的维修铺...出事了!” 原来,秦志刚的“老秦维修铺”开业后生意不错,渐渐有了口碑。

    但最近,街道成立“市容整顿办公室”,以“占道经营”“影响市容”为由,要取缔这片临街小店。

    秦志刚性格耿直,与整顿办人员发生争执,对方扬言要重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爸这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血压又上来了...”母亲声音哽咽。

     秦墨握紧听筒,脑海飞速运转。

    他想起前世这一时期,正是城市管理从无序走向规范的过渡阶段,很多政策执行简单粗暴。

    但更深层次,是传统计划经济思维与新兴市场力量的碰撞。

     “妈,您让爸别急,我想办法。

    ”秦墨安慰道。

     挂断电话,秦墨陷入沉思。

    直接找关系说情?这违背他的原则。

    但眼看父亲的心血付诸东流,家庭刚有起色的经济来源可能中断,他不能坐视不管。

     经过深思,秦墨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规范城市个体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结合学习内容和对未来趋势的把握,提出“疏堵结合”的思路:一方面明确经营规范,另一方面规划特定区域,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

     他将建议书寄给在市政府工作的同学,请其转交相关部门,并强调这是“学习期间的思考”,不具名提交。

     一周后,母亲来电,语气轻快了许多:“小墨,街道政策变了!不仅不取缔了,还划了专门区域,统一管理。

    你爸的铺子保住了,还说以后是‘合法经营’!” 秦墨松了口气,第一次感到在体制内的工作,确实能为家人和普通百姓做点实事。

     研修班进行到一半,组织了第一次摸底考试。

    秦墨刻意控制发挥,将成绩保持在中上水平,既不冒尖,也不落后。

     考试结束后的周末,学校组织学员到省内有名的乡镇企业参观。

    大巴车上,学员们欢声笑语,秦墨靠窗坐着,静静思考着父亲维修铺的后续发展问题。

     “秦墨同志,听说你来自山阳?”赵志强在他旁边坐下,“你们那里有个‘兴华机械厂’,改制挺成功的,能不能介绍一下经验?” 这正中秦墨下怀。

    前世他详细了解过山阳几家企业的改制历程,兴华机械厂正是成功案例之一。

    他斟酌语句,将未来发生的成功经验,以“正在探索”的口吻分享出来。

     赵志强听得认真,不时发问。

    谈话间,秦墨了解到这位省经委的副处长,其实思想颇为开明,只是身处要害部门,言谈不得不谨慎。

     “秦墨,你的很多想法很有价值。

    ”赵志强诚恳地说,“结业后,省经委可能要组织一个全省国企改制调研,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推荐你参加。

    ” 这又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秦墨心中苦笑,自己越是想远离仕途,机会却越是接踵而来。

     “谢谢赵处长,我需要向市里领导请示。

    ”秦墨谨慎回应。

     参观过程中,秦墨格外留意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产销渠道。

    他注意到一家五金配件厂的产品质量不错,但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企订单。

    联想到父亲的维修铺,秦墨心中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