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借调风波

关灯
道:“我父亲以前也有类似机会,但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

    这些年,我常想,如果他当年做了不同选择,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

    ” “可是,这一去至少三个月,可能更长...”秦墨欲言又止。

     林芷若微微一笑:“省城又不远,周末可以回来。

    再说,我也可以去看你。

    ”话一出口,她自觉失言,脸颊泛起红晕。

     这一刻,秦墨心中迷雾仿佛被阳光穿透。

     然而,家庭因素同样需权衡。

    晚饭时,秦墨向父母透露了借调消息。

     “这是好事啊!”张爱珍喜形于色,“我儿子有出息,都被省里看中了。

    ” 秦志刚却放下筷子,眉头微皱:“省里单位水深,人际关系复杂。

    你在山阳好歹是实职副主任,到了那里,就是个借调人员,编制、关系都在市里,难免低人一等。

    ” 父亲的话戳中秦墨心中隐忧。

    搜索结果显示,借调人员普遍面临“在上工作,在下拿钱”的尴尬,福利待遇往往难以保障。

    更有人长期借调,最终却未能留下,返回原单位后物是人非。

     “爸,我明白。

    但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多历练。

    即使最后不能留在省里,这段经历对我也是一种提升。

    ”秦墨试图让父亲安心。

     秦志刚叹了口气,目光落在窗外自家经营红火的维修铺上:“你现在是大人了,自己拿主意。

    无论做什么决定,家里都支持你。

    ” 深夜,秦墨独坐灯下,铺开信纸,开始罗列利弊: 去省城的优势: -更高平台,能参与省级政策制定 -更广视野,接触前沿改革理念 -潜在的发展空间,可能对全省改革产生更大影响 留在山阳的优势: -熟悉的环境,已建立的工作基础 -实职岗位,有决策权 -家庭和正在萌芽的感情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风险与挑战: -借调身份尴尬,可能沦为“临时工” -省机关人际关系复杂,需重新适应 -若不能留下,返回后可能边缘化 笔尖在纸上轻轻敲击,秦墨的思绪逐渐清晰。

    他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早已做出选择——他要去省城,不仅要参与这场变革,更要引导它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天清晨,秦墨向韩秘书长递交了同意借调的书面报告。

    消息迅速在市政府大院传开,同事们反应各异。

     “秦主任,恭喜高升啊!”综合科小王热情洋溢,眼中却难掩羡慕。

     老黄拍拍秦墨肩膀,语重心长:“省里不比地方,凡事多留个心眼。

    ” 王振山科长将秦墨拉到一旁,低声道:“小秦,省发改委是个重要平台,但也是个是非之地。

    你年轻有为,但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那里厅级干部一抓一大把,你一个副科级干部,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 秦墨郑重地点点头,明白这是前辈的肺腑之言。

     周六下午,秦墨约林芷若到山阳公园散步。

    冬日的公园略显萧瑟,湖面结着薄冰。

     “我下周一就去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