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蛛网初织与城市暗角

关灯
脚踝的伤势在强效药物和严格制动下,恢复得比预期要快。

    三天后,肿胀已明显消退,青紫转为暗黄,虽然承重时依旧疼痛,但拄着登山杖进行缓慢的短距离移动已无大碍。

    沈厌没有浪费时间,她开始执行调整后的策略——编织她的生存蛛网。

     第一步,是筛选和确定首批应急补给点(SafeHouse)的位置。

    她不再追求偏远和坚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这座她生活了数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本身。

     利用网络地图的卫星模式和街景功能,结合前世零碎的记忆,她开始搜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城北老工业区:大量废弃的厂房和仓库。

    她锁定了一处半塌的纺织厂,其锅炉房结构相对完整,且有一个隐蔽的地下通风管道入口,被杂草和废料掩盖。

     ·市中心边缘:一栋即将拆除的待拆迁楼。

    这类楼房通常水电已断,人员清空,但结构暂时稳定。

    她看中了其中一栋的顶层水箱房,入口锈死,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打开。

     ·西郊铁路沿线:一个废弃的铁路信号站小屋,红砖结构,极小,不起眼,但足以容纳一人和少量物资,且靠近铁路线,理论上便于沿线路移动。

     ·东区公园:一个大型市民公园深处,假山群内部有一个被藤蔓完全覆盖的狭窄洞穴,入口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内部空间却意外地不小,干燥通风。

     这些地点分散在城市不同方位,共同特点是:隐蔽、短期内无人问津、易达性尚可(至少在秩序崩溃初期),并且相对易于防御或逃离。

     地点选定,接下来是物资投放。

    这需要极其小心,不能留下任何引人怀疑的痕迹。

     白天,她化身普通学生,拄着登山杖,像许多伤后恢复的人一样,在城市里“闲逛”、“复健”。

    她乘坐公共交通,在不同区域下车,然后缓慢步行,熟悉周边环境,确认监控死角和人流规律。

     真正的行动在夜晚。

     她换上了深色、不起眼的旧衣服,背着那个普通的登山包(里面只放必要的工具和少量掩护物品),利用夜幕的掩护,像幽灵一样穿梭在城市的阴影里。

     第一个目标是城北老工业区的废弃纺织厂。

    夜晚的工业区死寂一片,只有野猫的叫声和风吹过破窗的呜咽。

    她谨慎地绕开可能有流浪汉栖身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