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查案有实证

关灯
宅。

    ” 油纸包打开,里面是几张泛黄的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把每笔银子的去向写得明明白白,末尾还按着个血红的指印。

    高铭远想起黄河治理策里“查贪墨”那条,笔尖划过纸面的触感仿佛还在指尖。

     离开粮仓时,日头已升到半空。

    周御史邀他去都察院详谈,路过街角的粥棚时,却见几个官差正掀翻粥桶,白花花的米粥混着泥水淌了一地。

    棚子底下,几十个流民抱着孩子哭,其中一个老妇的身影格外眼熟——正是昨日在宫门外喊冤的那位。

     “你们凭什么掀粥棚?”高铭远快步上前,青布官袍被风掀起。

     领头的官差认得他,却梗着脖子道:“高大人有所不知,这粥棚是李尚书的产业,如今李大人被查,这棚子自然要封。

    ” 老妇人扑过来,手里还攥着那块被高铭远擦过的麦饼:“大人,这粥棚是百姓凑钱搭的,跟李尚书无关啊!孩子们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高铭远望着地上的米粥,忽然想起沈清和信里说的常州蝗灾,灾民断粮三日。

    他从袖中摸出仅剩的碎银子,递给旁边的老汉:“再去买些米来,就说是……翰林院高某暂借的。

    ” 周御史在一旁看着,忽然叹了口气:“高修撰,你可知这官场最忌妇人之仁?今日你护了这粥棚,明日就可能有人拿这事参你结党营私。

    ” 高铭远没回头,只是帮着老汉收拾地上的碗筷:“周大人,学生读书时,先生说‘民为邦本’。

    若是连百姓的一口粥都护不住,读再多书,穿再体面的官袍,又有何用?” 回到翰林院时,却见王翰林在门口等他,脸色发白:“铭远,你快躲躲吧!刘阁老让人查了你的卷宗,说你当年殿试的策论是抄袭的,还说你父亲在朱家角欠了税银——这分明是栽赃!” 高铭远倒不意外,他推开房门,见书案上的砚台被摔在地上,裂了道缝。

    那是祖父留下的遗物,他弯腰捡起,指腹摩挲着那道新裂的缝,忽然笑了:“抄没抄袭,策论里的字句知道;欠没欠税,朱家角的账本知道。

    他要查,便让他查。

    ” 王翰林急得直跺脚:“你还笑得出来?刘阁老这是要断你的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