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命运的骰子
关灯
小
中
大
入了深冬的靠山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苦熬”。
后世人们谈起东北的“猫冬”,总带着几分悠闲惬意的想象,但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对于林墨、丁秋红以及屯子里的大多数人而言,冬天绝非什么美差,而是一场对生存意志的残酷考验。
饥饿和寒冷,是两把无形的锉刀,日日夜夜地打磨着人们的神经。
肚子里常年像是揣着几只耗子,咕咕噜噜地叫个不停,那不是馋,是真正的、烧心燎肺的空。
那点有限的粗粮根本填不饱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仅仅是为了抵抗严寒而消耗巨大能量)的胃囊。
喝下去能照见人影的稀粥,拉嗓子的窝窝头,煮得寡淡无味的冻萝卜、土豆干,就是每日的主旋律。
肠肚里没有半点油水,人对食物的渴望就会变得格外原始和强烈。
大人尚能凭借意志力硬扛,或者默默忍受,可不懂事的孩子受不了,常常因为饥饿和馋嘴而哭闹不休。
那一声声有气无力、拖着长音的“饿啊……”、“娘,我想吃饽饽……”像针一样,扎在父母早已被生活磨得粗糙的心上,却又无可奈何。
寒冷更是无孔不入。
土坯房根本挡不住零下二三十度的酷寒,墙壁上结着厚厚的白霜,水缸都能冻实。
晚上睡觉必须蒙着头,否则鼻子尖都能冻麻。
白天在外面待一会儿,眉毛、睫毛、帽檐上全是白霜,手脚冻得像猫咬一样疼,然后麻木,失去知觉。
那种冷,是能渗进骨头缝里的,让人从里到外都感觉邦邦硬,思维似乎都要被冻僵了。
林墨和丁秋红在学校,虽然相对不用承受风吹日晒,但同样的冷,同样的饿,他们一样也没躲过。
尤其让他们心里难受的是,每次去校长家吃饭,那种无声的关爱更像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校长老伴总是抢着给他们盛饭,用勺子深深地就着锅底捞,将锅里那点稠的、能勉强算是干粮的东西,尽可能地舀到他们俩的碗里,而她和老校长自己的碗里,则往往是清澈照人的稀汤,里面漂浮着几片可怜的菜叶。
老两口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吃,嘴里说着“多吃点,你们教书费脑子”、“正长身体呢”,然后自己端起那能当镜子用的粥碗,稀里呼噜地喝得很快,仿佛那是什么美味佳肴。
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林墨和丁秋红哪里还吃得下去?那稠乎乎的饭食堵在嗓子眼,咽下去是愧疚,不咽是浪费。
他们多次提出要把口粮全交给婶子,或者要求一起吃一样的,但总被老校长眼一瞪、婶子一叠声的“嫌弃我们老
后世人们谈起东北的“猫冬”,总带着几分悠闲惬意的想象,但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对于林墨、丁秋红以及屯子里的大多数人而言,冬天绝非什么美差,而是一场对生存意志的残酷考验。
饥饿和寒冷,是两把无形的锉刀,日日夜夜地打磨着人们的神经。
肚子里常年像是揣着几只耗子,咕咕噜噜地叫个不停,那不是馋,是真正的、烧心燎肺的空。
那点有限的粗粮根本填不饱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仅仅是为了抵抗严寒而消耗巨大能量)的胃囊。
喝下去能照见人影的稀粥,拉嗓子的窝窝头,煮得寡淡无味的冻萝卜、土豆干,就是每日的主旋律。
肠肚里没有半点油水,人对食物的渴望就会变得格外原始和强烈。
大人尚能凭借意志力硬扛,或者默默忍受,可不懂事的孩子受不了,常常因为饥饿和馋嘴而哭闹不休。
那一声声有气无力、拖着长音的“饿啊……”、“娘,我想吃饽饽……”像针一样,扎在父母早已被生活磨得粗糙的心上,却又无可奈何。
寒冷更是无孔不入。
土坯房根本挡不住零下二三十度的酷寒,墙壁上结着厚厚的白霜,水缸都能冻实。
晚上睡觉必须蒙着头,否则鼻子尖都能冻麻。
白天在外面待一会儿,眉毛、睫毛、帽檐上全是白霜,手脚冻得像猫咬一样疼,然后麻木,失去知觉。
那种冷,是能渗进骨头缝里的,让人从里到外都感觉邦邦硬,思维似乎都要被冻僵了。
林墨和丁秋红在学校,虽然相对不用承受风吹日晒,但同样的冷,同样的饿,他们一样也没躲过。
尤其让他们心里难受的是,每次去校长家吃饭,那种无声的关爱更像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校长老伴总是抢着给他们盛饭,用勺子深深地就着锅底捞,将锅里那点稠的、能勉强算是干粮的东西,尽可能地舀到他们俩的碗里,而她和老校长自己的碗里,则往往是清澈照人的稀汤,里面漂浮着几片可怜的菜叶。
老两口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吃,嘴里说着“多吃点,你们教书费脑子”、“正长身体呢”,然后自己端起那能当镜子用的粥碗,稀里呼噜地喝得很快,仿佛那是什么美味佳肴。
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林墨和丁秋红哪里还吃得下去?那稠乎乎的饭食堵在嗓子眼,咽下去是愧疚,不咽是浪费。
他们多次提出要把口粮全交给婶子,或者要求一起吃一样的,但总被老校长眼一瞪、婶子一叠声的“嫌弃我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