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返程中的烦恼
关灯
小
中
大
得更好。
虽说这意味着我和其他F1从业者要面临更多长途飞行,但只要能让这项运动被更多人知晓,这些付出也值得。
眼下,我只能关注F1在亚洲的扩张计划:新加坡最早明年就将迎来新赛事;韩国也在规划围绕赛道建造一座大奖赛之城,计划2010赛季投入使用;印度同样在筹备大奖赛,最快或于2009年举办,不过目前连赛道选址是街道还是永久场地都尚未确定。
欧洲方面,俄罗斯大奖赛的传闻也由来已久,自2001年起,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多个场地就被提及,却始终未能成真。
谁知道呢,也许印度和俄罗斯的大奖赛计划都能顺利推进。
但是,我最期待的还是中国上海站。
虽然我几乎从未在祖国生活过,那些关于故土的记忆,仅存于儿时模糊的光影与父辈的讲述中。
可当“中国”二字从唇齿间溢出的刹那,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便在胸腔中翻涌——那是融于血脉、刻入骨髓的羁绊,像根系在黑暗中执着生长,跨越山海与岁月,牢牢缠绕住我的心魂。
想象着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赛道上风驰电掣,轮胎与地面摩擦出的火花,仿佛能点燃我与这片土地之间隐秘的联结,让漂泊许久的灵魂,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寻得片刻的归处。
虽然中国贝耐公司的赞助让我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能够进入F1全是因为赞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让我倍感焦虑。
但话又说回来,毕竟我的F1席位确实很大程度上靠这笔资金。
从五岁第一次驾驶卡丁车开始,我就将进入F1作为毕生追求。
一路走来,我遭遇过无数逆境,赛道上我几乎是唯一的中国车手,从F3一直到F1,几乎每张成绩表上我的名字都会被拼错,不是漏个“G”,就是少个“H”,有时名字甚至面目全非。
每次这种情况都会招来嘲笑,我只能付出双倍努力,才能获得认可,让欧洲知道,让白种人知道,中国是有F1赛车手的,这个中国的赛车手叫张骋! 但最终,我成功从卡丁车赛事脱颖而出,进入法国雷诺方程式2.0系列赛,并在首秀中夺冠。
之后不断拼搏,驾驶着性能更优的赛车,16岁那年便征战欧洲F3锦标赛。
2005年,我首次走出欧洲,参加澳门大奖赛,那是我的首秀,也是我在祖国的赛场上的第一次比赛,便
虽说这意味着我和其他F1从业者要面临更多长途飞行,但只要能让这项运动被更多人知晓,这些付出也值得。
眼下,我只能关注F1在亚洲的扩张计划:新加坡最早明年就将迎来新赛事;韩国也在规划围绕赛道建造一座大奖赛之城,计划2010赛季投入使用;印度同样在筹备大奖赛,最快或于2009年举办,不过目前连赛道选址是街道还是永久场地都尚未确定。
欧洲方面,俄罗斯大奖赛的传闻也由来已久,自2001年起,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多个场地就被提及,却始终未能成真。
谁知道呢,也许印度和俄罗斯的大奖赛计划都能顺利推进。
但是,我最期待的还是中国上海站。
虽然我几乎从未在祖国生活过,那些关于故土的记忆,仅存于儿时模糊的光影与父辈的讲述中。
可当“中国”二字从唇齿间溢出的刹那,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便在胸腔中翻涌——那是融于血脉、刻入骨髓的羁绊,像根系在黑暗中执着生长,跨越山海与岁月,牢牢缠绕住我的心魂。
想象着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赛道上风驰电掣,轮胎与地面摩擦出的火花,仿佛能点燃我与这片土地之间隐秘的联结,让漂泊许久的灵魂,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寻得片刻的归处。
虽然中国贝耐公司的赞助让我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能够进入F1全是因为赞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让我倍感焦虑。
但话又说回来,毕竟我的F1席位确实很大程度上靠这笔资金。
从五岁第一次驾驶卡丁车开始,我就将进入F1作为毕生追求。
一路走来,我遭遇过无数逆境,赛道上我几乎是唯一的中国车手,从F3一直到F1,几乎每张成绩表上我的名字都会被拼错,不是漏个“G”,就是少个“H”,有时名字甚至面目全非。
每次这种情况都会招来嘲笑,我只能付出双倍努力,才能获得认可,让欧洲知道,让白种人知道,中国是有F1赛车手的,这个中国的赛车手叫张骋! 但最终,我成功从卡丁车赛事脱颖而出,进入法国雷诺方程式2.0系列赛,并在首秀中夺冠。
之后不断拼搏,驾驶着性能更优的赛车,16岁那年便征战欧洲F3锦标赛。
2005年,我首次走出欧洲,参加澳门大奖赛,那是我的首秀,也是我在祖国的赛场上的第一次比赛,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