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最后一击

关灯
沙沙声,仿佛是这寂静空间里唯一的节奏。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被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为这场对峙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楚君坐在那里,脊背挺得笔直,眼神中透出一丝倔强,那是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

    他知道,自己的选择可能会让他陷入更深的困境,每一步都像是在悬崖边试探,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但他无法接受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去“弥补”一个他并不认为是错误的行为。

    对他来说,那不仅是金钱的问题,更是原则的坚守,是他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一种扞卫。

    这种认知的差异,导致审讯工作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偏差巨大的审讯场面,根源在于县检察院被多位上级领导催办此案。

    层层压力之下,从县检察院的一把手到基层办案人员,都急切地渴望早点了结此案,立功心切,急于求成的心态悄然滋生。

    原本检察机关严谨有序、一丝不苟的审讯程序,被这股急躁情绪彻底打乱。

    领导乱了心智,办案人乱了方寸,审讯的节奏和方向都被带偏,原本应有的理性与审慎被抛诸脑后。

     而嫌疑人楚君,只是一个初入职场的二十岁小伙子,年轻气盛,涉世未深。

    办案人员心中对他多了几分轻视,认为他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不足为惧,甚至没有认真去探究他话语背后的真相,也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耐心,这无疑加剧了审讯工作的偏离正常轨道。

     楚君本就是无辜之人,却因无妄之灾被困囹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他也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一时冲动,给检方留了一个破绽,试图以这种方式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却没想到这反而成了压垮这一切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重因素交织叠加,最终铸就了这桩无可挽回的错误。

    一场原本应当秉持公正、严谨推进的审讯,竟沦为一场令人扼腕、痛心疾首的遗憾。

     此案在长达八九年的时光里,在同行之间被反复提及,成为笑柄,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所有相关办案人员的心头,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直到这一批当事人因种种原因陆续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这件令人唏嘘的往事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岁月的尘埃悄然掩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司马义的手机响了,是谢卫江打来的。

    他起身出了问询室,轻轻关上门,回到自己安静的办公室,这才接起电话。

    谢卫江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急切地问:“案子怎么样?什么结果?” 司马义沉吟片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开始汇报:“情况已经落实。

    基本上可以定案了。

    嫌疑人已经承认了收了三千元,但很可惜,此人态度非常顽固,拒绝退回赃款。

    这小伙子看着挺机灵的,没想到这么贪财,整个就是一个守财奴。

    这样看来,这种人出事是早晚的事情。

    ” 谢卫江听罢,说:“我知道,我马上给孟书记汇报。

    ” 上午,徐黎明特意为楚君的事情给孟广平打了电话,询问案子的具体进展。

    此时,孟广平在听完谢卫江的汇报后,亲自给州委组织部部长徐黎明打了电话,详细汇报了案件的最新情况。

    徐黎明听完汇报后,只说了句:“知道了!”声音冷淡而简短,随后直接挂掉了电话。

     王正军在接完徐黎明的电话后,心里非常郁闷。

    他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中满是困惑和失望。

    他没有想到,楚君,一个阳光帅气、有才有德、一心为民、扎根农村的基层干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开始受贿。

    金额虽然不大,但足以致命。

     他真的有点想不到,难道自己真的看错了人?王正军脑海中浮现出刚刚见到楚君时的模样,那个充满热情、眼神清澈的年轻人,那个满腹理想、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曾让他对这个年轻人寄予厚望。

    然而,如今的这一切,却让他感到无比痛心。

     喜欢官海行舟请大家收藏:()官海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