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微光
关灯
小
中
大
日子像弄堂里浑浊的积水,看似凝滞,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
李振邦逐渐习惯了李家弄派出所的节奏。
清晨,在公共水龙头旁用冰冷的自来水抹把脸,跟着老赵推着那辆“二八大杠”出门,一头扎进迷宫般的巷弄。
傍晚,带着一身汗味和疲惫归来,就着咸菜啃下两个窝窝头,然后在煤油灯下,用工整的繁体字将一天的见闻录入那本厚重的户口册。
他不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文化人”。
弄堂里的居民开始熟悉这个高个子、说话带着点奇怪口音但态度温和的年轻警察。
孩子们见他来了,会围上来喊“李同志”;老太太们会拉着他抱怨媳妇的不是,或者让他帮忙读一封远方儿子的来信;连最油滑的“包打听”,见面也会客气地递上一根“飞马”牌香烟——虽然李振邦每次都谢绝了。
这种融入,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是靠一句句闲聊堆出来的。
他学会了分辨煤球质量的好坏,知道了哪家酱油铺的豆油最纯,甚至能听懂几句本地的俚语。
他开始理解老赵说的“地基”是什么意思。
这片棚户区,就像一盘巨大的、杂乱无章的沙盘,而他和老赵每日的巡查,就是在一点点将沙盘上的迷雾拨开,让每一户、每一人的轮廓清晰起来。
但对吴家的关注,李振邦从未放松。
他利用一切合理的机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那栋沉默的房子。
他去隔壁借水,留意吴家后窗的晾晒衣物(很少,且多是深色);他假装核对电表(虽然多数人家根本没有),观察其用电情况(异常稳定,即便在用电高峰的夜晚);他甚至通过和小宁波等孩子的玩耍,侧面打听吴家有没有奇怪的声音或客人(孩子们只说那家叔叔很少出门,阿姨更是几乎不见)。
所有的碎片信息,在他脑中慢慢拼凑。
行为低调,深居简出,用电模式不符合普通家庭规律,加上那截黑色胶皮线和异常干净的厨房气窗。
疑点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然而,他依旧按兵不动。
他知道,在没有决定性证据前,任何贸然行动都可能前功尽弃。
这个时代的反特工作,讲究的是“放长线,钓大鱼”,需要极大的耐心。
转机出现在一个闷热的午后。
李振邦和老赵刚调
李振邦逐渐习惯了李家弄派出所的节奏。
清晨,在公共水龙头旁用冰冷的自来水抹把脸,跟着老赵推着那辆“二八大杠”出门,一头扎进迷宫般的巷弄。
傍晚,带着一身汗味和疲惫归来,就着咸菜啃下两个窝窝头,然后在煤油灯下,用工整的繁体字将一天的见闻录入那本厚重的户口册。
他不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文化人”。
弄堂里的居民开始熟悉这个高个子、说话带着点奇怪口音但态度温和的年轻警察。
孩子们见他来了,会围上来喊“李同志”;老太太们会拉着他抱怨媳妇的不是,或者让他帮忙读一封远方儿子的来信;连最油滑的“包打听”,见面也会客气地递上一根“飞马”牌香烟——虽然李振邦每次都谢绝了。
这种融入,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是靠一句句闲聊堆出来的。
他学会了分辨煤球质量的好坏,知道了哪家酱油铺的豆油最纯,甚至能听懂几句本地的俚语。
他开始理解老赵说的“地基”是什么意思。
这片棚户区,就像一盘巨大的、杂乱无章的沙盘,而他和老赵每日的巡查,就是在一点点将沙盘上的迷雾拨开,让每一户、每一人的轮廓清晰起来。
但对吴家的关注,李振邦从未放松。
他利用一切合理的机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那栋沉默的房子。
他去隔壁借水,留意吴家后窗的晾晒衣物(很少,且多是深色);他假装核对电表(虽然多数人家根本没有),观察其用电情况(异常稳定,即便在用电高峰的夜晚);他甚至通过和小宁波等孩子的玩耍,侧面打听吴家有没有奇怪的声音或客人(孩子们只说那家叔叔很少出门,阿姨更是几乎不见)。
所有的碎片信息,在他脑中慢慢拼凑。
行为低调,深居简出,用电模式不符合普通家庭规律,加上那截黑色胶皮线和异常干净的厨房气窗。
疑点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然而,他依旧按兵不动。
他知道,在没有决定性证据前,任何贸然行动都可能前功尽弃。
这个时代的反特工作,讲究的是“放长线,钓大鱼”,需要极大的耐心。
转机出现在一个闷热的午后。
李振邦和老赵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