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夜障
关灯
小
中
大
“捕蝉”行动的命令下达后,李家弄派出所的气氛骤然变得不同。
表面上的日常工作仍在继续,查户口、搞宣传、调解纠纷,一样不少。
但所有参与行动的民警心里都清楚,真正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那条幽深弄堂里,那栋不起眼的矮房上。
监控的任务极其枯燥,也极其考验耐心。
老赵做了周密安排。
他和李振邦作为主力,负责夜间和重点时段的近距离观察。
所里另外两名政治上绝对可靠、身手也利索的年轻民警负责白天的外围监控和策应。
监控点设在了吴家斜对面一栋闲置的阁楼上,窗户用旧报纸糊住,只留下几个不易察觉的观察孔。
阁楼里闷热、狭窄,充满了灰尘和霉味,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能发出大的声响,不能随意走动,连解手都要用提前准备的瓦罐。
李振邦第一次体验这种原始而艰苦的蹲守。
没有高倍望远镜,没有夜视仪,没有热成像,全靠一双肉眼,在昏暗的光线下死死盯住目标。
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煎熬。
蚊虫的叮咬、身体的酸痛、还有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产生的麻木感,不断挑战着人的极限。
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他深知,这看似无聊的等待,恰恰是抓捕前最关键的环节。
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老赵则展现了他作为老公安的深厚功力。
他像一尊石雕,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眼神却始终锐利。
他不仅观察吴家的门窗,还留意着弄堂里任何一丝异常的风吹草动——夜归人的脚步声、野猫窜过的影子、甚至远处黄包车铃声的变化,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并判断其性质。
“看,灯。
”第三天深夜,老赵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了一句。
李振邦精神一振,凑近观察孔。
吴家那间可疑的里屋,窗帘缝隙里透出了极其微弱的光线,不是普通的电灯光
表面上的日常工作仍在继续,查户口、搞宣传、调解纠纷,一样不少。
但所有参与行动的民警心里都清楚,真正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那条幽深弄堂里,那栋不起眼的矮房上。
监控的任务极其枯燥,也极其考验耐心。
老赵做了周密安排。
他和李振邦作为主力,负责夜间和重点时段的近距离观察。
所里另外两名政治上绝对可靠、身手也利索的年轻民警负责白天的外围监控和策应。
监控点设在了吴家斜对面一栋闲置的阁楼上,窗户用旧报纸糊住,只留下几个不易察觉的观察孔。
阁楼里闷热、狭窄,充满了灰尘和霉味,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能发出大的声响,不能随意走动,连解手都要用提前准备的瓦罐。
李振邦第一次体验这种原始而艰苦的蹲守。
没有高倍望远镜,没有夜视仪,没有热成像,全靠一双肉眼,在昏暗的光线下死死盯住目标。
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煎熬。
蚊虫的叮咬、身体的酸痛、还有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产生的麻木感,不断挑战着人的极限。
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他深知,这看似无聊的等待,恰恰是抓捕前最关键的环节。
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老赵则展现了他作为老公安的深厚功力。
他像一尊石雕,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眼神却始终锐利。
他不仅观察吴家的门窗,还留意着弄堂里任何一丝异常的风吹草动——夜归人的脚步声、野猫窜过的影子、甚至远处黄包车铃声的变化,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并判断其性质。
“看,灯。
”第三天深夜,老赵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了一句。
李振邦精神一振,凑近观察孔。
吴家那间可疑的里屋,窗帘缝隙里透出了极其微弱的光线,不是普通的电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