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暖阳照巷
关灯
小
中
大
住院的第七天,在李振邦的坚决要求和医生的反复检查下,他终于被允许出院了。
额头的伤口愈合得不错,拆了线,留下一道浅红色的疤痕,像一枚微型的勋章。
后背的骨裂还需静养,不能负重,但已不影响缓慢行走。
医生开了些活血化瘀的草药,叮嘱务必按时煎服,定期复查。
出院的手续是老赵帮着办的。
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公安,这几天跑前跑后,脸上的皱纹似乎都深了几分,但眼神里透着如释重负的轻松。
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辆黄鱼车(一种人力三轮货车),铺上了厚厚的旧棉被,坚持要让李振邦坐着回去。
“你这身子骨,经不起自行车颠簸,听话!”老赵的语气不容置疑,像在训斥一个不听话的新兵蛋子,却带着掩不住的关切。
李振邦拗不过他,只得由老赵小心翼翼地扶着,坐上了这辆特殊的“专车”。
车子缓缓驶出医院大门,重新呼吸到室外冰冷的、却带着自由气息的空气,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李振邦有种重获新生的恍惚感。
阳光透过薄云,虽然没什么温度,却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
黄鱼车穿行在上海的街巷。
年味尚未完全散去,一些店铺门口还挂着红灯笼,偶尔能看到孩子们追逐着最后的鞭炮碎屑。
街坊邻居看到这辆载着受伤警察的黄鱼车,纷纷投来关切和敬佩的目光,有的点头致意,有的轻声议论。
“看,是李家弄派出所的李公安……” “听说年三十晚上抓特务负的伤,真是好样的!”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人没事就好……” 这些目光和低语,像温暖的涓流,无声地浸润着李振邦的心田。
他意识到,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融入了这片街坊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们口中那个“抓特务的李公安”。
回到李家弄派出所,更像是一场小小的凯旋。
车子刚在院子门口停稳,王铁柱和几个年轻民警就冲了出来,七手八脚地帮忙搀扶。
“李干事!你可回来了!” “想死我们了!” “快看看,咱们所里给你准备的‘惊喜’!” 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竟然摆上了一张旧的藤椅,上面铺着软垫,旁边还放着一个小马扎,显然是给他休养用的。
张所长站在办公室门口,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回来了就好!这椅子以后就归你了,晒太阳,看文件,都行!这段时间,所里的文字工作,你就多费心,跑腿的活儿不用你干!” 这种朴实无华的欢迎和照顾,让李振邦喉头哽咽,只能连连点头。
他被大家簇拥着,坐到那张专属藤椅上,阳光透过光秃的枝丫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王铁柱赶紧给他泡了杯热茶,
额头的伤口愈合得不错,拆了线,留下一道浅红色的疤痕,像一枚微型的勋章。
后背的骨裂还需静养,不能负重,但已不影响缓慢行走。
医生开了些活血化瘀的草药,叮嘱务必按时煎服,定期复查。
出院的手续是老赵帮着办的。
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公安,这几天跑前跑后,脸上的皱纹似乎都深了几分,但眼神里透着如释重负的轻松。
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辆黄鱼车(一种人力三轮货车),铺上了厚厚的旧棉被,坚持要让李振邦坐着回去。
“你这身子骨,经不起自行车颠簸,听话!”老赵的语气不容置疑,像在训斥一个不听话的新兵蛋子,却带着掩不住的关切。
李振邦拗不过他,只得由老赵小心翼翼地扶着,坐上了这辆特殊的“专车”。
车子缓缓驶出医院大门,重新呼吸到室外冰冷的、却带着自由气息的空气,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李振邦有种重获新生的恍惚感。
阳光透过薄云,虽然没什么温度,却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
黄鱼车穿行在上海的街巷。
年味尚未完全散去,一些店铺门口还挂着红灯笼,偶尔能看到孩子们追逐着最后的鞭炮碎屑。
街坊邻居看到这辆载着受伤警察的黄鱼车,纷纷投来关切和敬佩的目光,有的点头致意,有的轻声议论。
“看,是李家弄派出所的李公安……” “听说年三十晚上抓特务负的伤,真是好样的!”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人没事就好……” 这些目光和低语,像温暖的涓流,无声地浸润着李振邦的心田。
他意识到,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融入了这片街坊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们口中那个“抓特务的李公安”。
回到李家弄派出所,更像是一场小小的凯旋。
车子刚在院子门口停稳,王铁柱和几个年轻民警就冲了出来,七手八脚地帮忙搀扶。
“李干事!你可回来了!” “想死我们了!” “快看看,咱们所里给你准备的‘惊喜’!” 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竟然摆上了一张旧的藤椅,上面铺着软垫,旁边还放着一个小马扎,显然是给他休养用的。
张所长站在办公室门口,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回来了就好!这椅子以后就归你了,晒太阳,看文件,都行!这段时间,所里的文字工作,你就多费心,跑腿的活儿不用你干!” 这种朴实无华的欢迎和照顾,让李振邦喉头哽咽,只能连连点头。
他被大家簇拥着,坐到那张专属藤椅上,阳光透过光秃的枝丫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王铁柱赶紧给他泡了杯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