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笔迹与人心

关灯
荒废水塘边打捞上来的冰冷尸体,像一道沉重的枷锁,套在了红星钢铁厂专案组每一位成员的心上。

    小孙脖颈上清晰的勒痕,无声地诉说着他被灭口的残酷事实。

    破坏生产已属重罪,如今叠加一条人命,案件的性质变得异常严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滞的愤怒与压力。

     高副局长亲自坐镇厂保卫科,小小的办公楼灯火通明,彻夜未眠。

    小孙的遗体被小心运走,等待法医进一步检验。

    搜索队扩大了范围,以期找到更多物证,尤其是可能的凶器或搏斗痕迹。

    而调查的核心,则迅速聚焦于李振邦通过笔迹压痕发现的关键线索——那份被擦掉的质检备注,以及那份指向王茂才的、内容存疑的夜间值班记录。

     笔迹鉴定,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希望。

     天刚蒙蒙亮,高副局长就派人火速从市局请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笔迹鉴定专家——一位姓董的、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同志。

    董专家带着他的放大镜、比例尺和各种专用灯具,在保卫科临时腾出的一个房间里,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李振邦和老郭守在一旁,心情忐忑。

    李振邦将自己发现压痕和采用铅笔涂抹显现字迹的过程详细汇报。

    董专家仔细查看了原始单据上那模糊的压痕和显现出的字迹,又调阅了小孙平时留下的其他笔迹样本,进行反复比对。

     “这个‘齿’字的起笔习惯,‘检’字的间架结构……”董专家对着放大镜,喃喃自语,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房间里只有纸张翻动和仪器调整的细微声响。

     终于,董专家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语气肯定地说:“高局长,郭科长,可以确定,这张单子上被擦掉的备注字迹,与质检员孙同志平时的笔迹特征高度吻合,基本可以断定是他本人所写。

    ” 第一条线索确认了!小孙确实在复核时发现了齿轮表面的“异常斑点”,并产生了疑虑,写下了建议复检的话。

    这意味着,他极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发现而招致杀身之祸。

     接下来,是更关键的那份夜间值班记录——“二号轧线备用齿轮组进行例行清洁保养,操作员:王。

    ” 这份记录是调查王茂才的重要依据,但其真实性一直存疑。

    董专家需要鉴定,这个简短的记录,尤其是那个单独的“王”字,是否是当夜值班的其他人(比如值班长)代笔填写,还是……被人后期添加或篡改的? 鉴定过程更加复杂。

    需要比对值班记录本上前后页、不同值班人员留下的笔迹,分析墨水成分和书写力度在不同时间点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

    董专家甚至动用了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侧光摄影技术,来观察笔画的先后顺序和墨水渗透情况。

     李振邦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结论。

    这份记录的真伪,直接关系到对王茂才嫌疑的判断方向。

     漫长的等待后,董专家再次抬头,表情比之前更加严肃:“高局长,有一个重要发现。

    这份值班记录上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