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老猎人
关灯
小
中
大
黑瞎子屯的夜,是那种能吞噬一切声音的、沉甸甸的漆黑和死寂。
林业站的小木屋里,只有炉膛里偶尔木材爆裂的噼啪声,以及窗外永无止息的风啸。
李振邦躺在冰冷的板铺上,盖着厚重却依然挡不住寒气入侵的棉被,久久无法入睡。
陌生的环境,未知的任务,以及那种远离组织和战友的深切孤独感,像冰冷的藤蔓缠绕着他。
他反复回忆着冯局长的交代,回忆着“老猎人”这个代号,脑海中设想着无数种接头的场景和可能遇到的危险。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每一个陌生的面孔,都可能带着伪装。
第二天清晨,他是被冻醒的。
炉火早已熄灭,屋内温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
他学着站长的样子,笨拙地生起炉子,浓烟呛得他直流眼泪。
站长只是默默地看着,递给他一块硬得像石头般的列巴(一种俄式面包)和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
白天的林业站几乎没什么正经工作。
所谓的“技术员”身份,在这样一个以原始伐木和简单采集为主的地方,显得有些多余。
站长大部分时间都沉默地擦拭着他的猎枪,或者出门巡山,留下李振邦一人。
这正好给了他熟悉环境和观察屯民的机会。
他裹紧棉袄,围上围巾,走出了林业站。
屯子很小,几乎一眼就能望到头。
零落的木刻楞房子歪歪斜斜地扎根在冻土上,烟囱里冒出的烟都显得有气无力。
几个孩子在冰封的河面上抽打着陀螺,脸蛋冻得通红,看到李振邦这个生人,都停下动作,用好奇而警惕的目光打量着他。
他试着和遇到的屯民打招呼,得到的回应多是含糊的点头或干脆的无视。
这里的人们似乎对外来者有着天生的戒备,语言也不完全相通(除了汉语,还能听到俄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零星词汇)。
他注意到,屯子里有一家挂着破旧招牌的“合作社”,应该是物资交换点;还有一个稍大些的木屋,门口挂着褪色的红五星,大概是屯委会所在。
他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那些行踪略显特殊的人身上: 一个是经常赶着马拉爬犁进出屯子的汉子,穿着光板的羊皮袄,脸色黝黑,眼神锐利,爬犁上有时空着,有时装着些皮货或山货。
他似乎与屯子里的人都熟稔,但交谈不多。
另一个是独自住在屯子最边缘的一个老太太,人们叫她“马寡妇”,很少与人交往,但偶尔会有陌生面孔在夜晚悄悄进出她家低矮的木屋。
还有一个是屯委会的会计,戴着断腿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与周围粗犷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总是夹
林业站的小木屋里,只有炉膛里偶尔木材爆裂的噼啪声,以及窗外永无止息的风啸。
李振邦躺在冰冷的板铺上,盖着厚重却依然挡不住寒气入侵的棉被,久久无法入睡。
陌生的环境,未知的任务,以及那种远离组织和战友的深切孤独感,像冰冷的藤蔓缠绕着他。
他反复回忆着冯局长的交代,回忆着“老猎人”这个代号,脑海中设想着无数种接头的场景和可能遇到的危险。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每一个陌生的面孔,都可能带着伪装。
第二天清晨,他是被冻醒的。
炉火早已熄灭,屋内温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
他学着站长的样子,笨拙地生起炉子,浓烟呛得他直流眼泪。
站长只是默默地看着,递给他一块硬得像石头般的列巴(一种俄式面包)和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
白天的林业站几乎没什么正经工作。
所谓的“技术员”身份,在这样一个以原始伐木和简单采集为主的地方,显得有些多余。
站长大部分时间都沉默地擦拭着他的猎枪,或者出门巡山,留下李振邦一人。
这正好给了他熟悉环境和观察屯民的机会。
他裹紧棉袄,围上围巾,走出了林业站。
屯子很小,几乎一眼就能望到头。
零落的木刻楞房子歪歪斜斜地扎根在冻土上,烟囱里冒出的烟都显得有气无力。
几个孩子在冰封的河面上抽打着陀螺,脸蛋冻得通红,看到李振邦这个生人,都停下动作,用好奇而警惕的目光打量着他。
他试着和遇到的屯民打招呼,得到的回应多是含糊的点头或干脆的无视。
这里的人们似乎对外来者有着天生的戒备,语言也不完全相通(除了汉语,还能听到俄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零星词汇)。
他注意到,屯子里有一家挂着破旧招牌的“合作社”,应该是物资交换点;还有一个稍大些的木屋,门口挂着褪色的红五星,大概是屯委会所在。
他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那些行踪略显特殊的人身上: 一个是经常赶着马拉爬犁进出屯子的汉子,穿着光板的羊皮袄,脸色黝黑,眼神锐利,爬犁上有时空着,有时装着些皮货或山货。
他似乎与屯子里的人都熟稔,但交谈不多。
另一个是独自住在屯子最边缘的一个老太太,人们叫她“马寡妇”,很少与人交往,但偶尔会有陌生面孔在夜晚悄悄进出她家低矮的木屋。
还有一个是屯委会的会计,戴着断腿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与周围粗犷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总是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