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风雪忍饥待战机 雷霆一击破敌胆
关灯
小
中
大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十九日,星期日。
下达“准备收网”的命令,并不意味着战斗立刻打响。
恰恰相反,这道命令像是一道闸门,将所有人的焦躁、期待和杀气,都暂时关在了更高压的寂静之中。
对于整个志愿军指挥部来说,这一天是决战前最难熬的“静默期”的开始。
李云龙感觉自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
命令已经下了,几十万兄弟部队枕戈待旦,可就是不让动。
他一整天都在指挥部里晃悠,像一头找不到方向的困兽。
他一会儿跑到通讯处,盯着译电员问有没有最新的前线情报;一会儿又溜达到后勤部门,看着地图上那条被炸得千疮百孔的补给线唉声叹气。
“洪副司令,咱们的家底,还能撑几天?”他蹲在后勤部门的火盆边,看着那位为后勤愁白了头的洪副司令员。
洪副司令员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手里攥着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撑?云龙同志,我们现在不是在撑,我们是在用战士们的命在熬!第九兵团入朝时,因为军情紧急,在沈阳停留时未能按计划补充冬装就直接开进。
现在长津湖地区夜间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四十度,战士们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衣,趴在雪地里潜伏。
这份电报你看看,二十七军的一个连队,在潜伏任务中,一夜之间就冻伤了超过七十人!” 李云龙接过那份薄薄的电报纸,只觉得它有千斤重。
他仿佛能看到,那些年轻的战士,为了不暴露目标,在滴水成冰的雪夜里,像冰雕一样趴着,任凭严寒侵蚀他们的血肉之躯。
他那颗好战的心,第一次被一种沉重得几乎无法呼吸的情感攫住了。
那不仅仅是愤怒,更是一种深切的痛楚。
“我们后方的同志,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往前线运送物资。
”洪副司令员的声音里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是,美国人的飞机太猖獗了。
他们白天黑夜地炸,我们的运输队只能在夜间摸黑前进,车不能开灯,人不能出声。
每一袋粮食,每一箱弹药,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可即便如此,能送到前线的,也不到计划的三分之一。
前线的战士,现在平均每人每天的口粮,就是一个冰得像石头的土豆。
” 李云龙沉默了。
他把那张电报纸紧紧地攥在手心,指甲都掐进了肉里。
他终于明白,老总为什么迟迟不发动总攻。
他不仅仅是在等待军事上的最佳时机,他也是在和残酷的后勤现实赛跑。
他必须在部队的战斗力被严寒和饥饿彻底拖垮之前,在敌人最麻痹大意的时候,发动那致命的一击。
早一天,敌人不够深入,打不成围歼;晚一天,自己的部队可能就要垮了。
这种决策的背后,是何等巨大的压力和煎熬! 十一月二十日,星期一。
敌人更加狂妄了。
前线侦察情报显示,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北进行动已经从最初的小心试探,变成了肆无忌惮的急行军。
东京的广播里,麦克阿瑟的得意之言被反复播送,他声称“中国人只不过是象征性地出兵”,并吹嘘“战斗将在感恩节前结束”。
指挥部里,收到了从敌人阵地上捡来的传单,上面印着火鸡大餐和圣诞老人的图片,劝说志愿军士兵投降,去“温暖的后方”过圣诞节。
“狗屁的圣诞节!”李云龙把传单揉成一团,狠狠地扔进火盆里,看着它化为灰烬。
“等不到圣诞节,老子就先让你们去见阎王爷!” 他的怒骂,引来了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文弱参谋的注意。
这位参谋这些天一直在负责整理分析敌军的情报。
他扶了扶眼镜,递给李云龙一份文件:“云龙同志,你看看这个。
这是我们技术部门截获并破译的美军第八集团军的通讯记录。
” 李云龙接过来,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美军各部队之间的通讯摘要。
内容大多是关于后勤补给的,比如“请求空投五百份感恩节火鸡套餐至某某坐标”、“某部将于二十三日举行感恩节祈祷”等等。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即将大功告成的轻松和懈怠。
“看见了吗?”参谋冷静地分析道,“敌人从上到下,已经完全陷入了‘胜利综合症’。
他们的军队,不是一支准备打仗的军队,而是一支准备参加凯旋阅兵的军队。
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战场上,而在家乡的餐桌旁了。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 李云龙看着这份文件,又想起了雪地里啃着冰土豆的战士们。
一种冰冷的愤怒,取代了之前单纯的暴躁。
他第一次开始认真地审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书工作。
他意识到,这些情报,就是刺向敌人的尖刀。
而这位他曾经看不上眼的“秀才”参谋,他的工作,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师长。
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一个紧急情况,让指挥部原本就紧绷的神经,几乎到了断裂的边缘。
“急电!”一个译电员拿着一份电报,跌跌撞撞地冲进了作战室,“报告老总!三十八军一一二师报告,他们在德川以北的潜伏区,被一股执行搜索任务的南朝鲜部队意外发现!双方已经交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水面。
一一二师,是三十八军的主力师,是未来插入敌人心脏的那把最锋利的尖刀
下达“准备收网”的命令,并不意味着战斗立刻打响。
恰恰相反,这道命令像是一道闸门,将所有人的焦躁、期待和杀气,都暂时关在了更高压的寂静之中。
对于整个志愿军指挥部来说,这一天是决战前最难熬的“静默期”的开始。
李云龙感觉自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
命令已经下了,几十万兄弟部队枕戈待旦,可就是不让动。
他一整天都在指挥部里晃悠,像一头找不到方向的困兽。
他一会儿跑到通讯处,盯着译电员问有没有最新的前线情报;一会儿又溜达到后勤部门,看着地图上那条被炸得千疮百孔的补给线唉声叹气。
“洪副司令,咱们的家底,还能撑几天?”他蹲在后勤部门的火盆边,看着那位为后勤愁白了头的洪副司令员。
洪副司令员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手里攥着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撑?云龙同志,我们现在不是在撑,我们是在用战士们的命在熬!第九兵团入朝时,因为军情紧急,在沈阳停留时未能按计划补充冬装就直接开进。
现在长津湖地区夜间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四十度,战士们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衣,趴在雪地里潜伏。
这份电报你看看,二十七军的一个连队,在潜伏任务中,一夜之间就冻伤了超过七十人!” 李云龙接过那份薄薄的电报纸,只觉得它有千斤重。
他仿佛能看到,那些年轻的战士,为了不暴露目标,在滴水成冰的雪夜里,像冰雕一样趴着,任凭严寒侵蚀他们的血肉之躯。
他那颗好战的心,第一次被一种沉重得几乎无法呼吸的情感攫住了。
那不仅仅是愤怒,更是一种深切的痛楚。
“我们后方的同志,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往前线运送物资。
”洪副司令员的声音里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是,美国人的飞机太猖獗了。
他们白天黑夜地炸,我们的运输队只能在夜间摸黑前进,车不能开灯,人不能出声。
每一袋粮食,每一箱弹药,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可即便如此,能送到前线的,也不到计划的三分之一。
前线的战士,现在平均每人每天的口粮,就是一个冰得像石头的土豆。
” 李云龙沉默了。
他把那张电报纸紧紧地攥在手心,指甲都掐进了肉里。
他终于明白,老总为什么迟迟不发动总攻。
他不仅仅是在等待军事上的最佳时机,他也是在和残酷的后勤现实赛跑。
他必须在部队的战斗力被严寒和饥饿彻底拖垮之前,在敌人最麻痹大意的时候,发动那致命的一击。
早一天,敌人不够深入,打不成围歼;晚一天,自己的部队可能就要垮了。
这种决策的背后,是何等巨大的压力和煎熬! 十一月二十日,星期一。
敌人更加狂妄了。
前线侦察情报显示,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北进行动已经从最初的小心试探,变成了肆无忌惮的急行军。
东京的广播里,麦克阿瑟的得意之言被反复播送,他声称“中国人只不过是象征性地出兵”,并吹嘘“战斗将在感恩节前结束”。
指挥部里,收到了从敌人阵地上捡来的传单,上面印着火鸡大餐和圣诞老人的图片,劝说志愿军士兵投降,去“温暖的后方”过圣诞节。
“狗屁的圣诞节!”李云龙把传单揉成一团,狠狠地扔进火盆里,看着它化为灰烬。
“等不到圣诞节,老子就先让你们去见阎王爷!” 他的怒骂,引来了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文弱参谋的注意。
这位参谋这些天一直在负责整理分析敌军的情报。
他扶了扶眼镜,递给李云龙一份文件:“云龙同志,你看看这个。
这是我们技术部门截获并破译的美军第八集团军的通讯记录。
” 李云龙接过来,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美军各部队之间的通讯摘要。
内容大多是关于后勤补给的,比如“请求空投五百份感恩节火鸡套餐至某某坐标”、“某部将于二十三日举行感恩节祈祷”等等。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即将大功告成的轻松和懈怠。
“看见了吗?”参谋冷静地分析道,“敌人从上到下,已经完全陷入了‘胜利综合症’。
他们的军队,不是一支准备打仗的军队,而是一支准备参加凯旋阅兵的军队。
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战场上,而在家乡的餐桌旁了。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 李云龙看着这份文件,又想起了雪地里啃着冰土豆的战士们。
一种冰冷的愤怒,取代了之前单纯的暴躁。
他第一次开始认真地审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书工作。
他意识到,这些情报,就是刺向敌人的尖刀。
而这位他曾经看不上眼的“秀才”参谋,他的工作,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师长。
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一个紧急情况,让指挥部原本就紧绷的神经,几乎到了断裂的边缘。
“急电!”一个译电员拿着一份电报,跌跌撞撞地冲进了作战室,“报告老总!三十八军一一二师报告,他们在德川以北的潜伏区,被一股执行搜索任务的南朝鲜部队意外发现!双方已经交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水面。
一一二师,是三十八军的主力师,是未来插入敌人心脏的那把最锋利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