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货郎与消息
关灯
小
中
大
日子就像山涧的水,看似凝滞,实则一天天流走。
转眼,我在清风观待了快两个月。
身上的单衣早就受不住山里的春寒,幸好清风道长不知从哪儿捣腾来一件比他身上那件更破旧的棉袄,虽然又大又硬,絮结成团,但总算能裹住身子,不至于在站桩时冻成冰棍。
每天鸡叫头遍起床站混元桩,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
腿还是酸,身上那股阴寒之气窜动时依旧难受,但似乎……渐渐有点习惯了。
至少不会像刚开始那样,站完就跟散了架似的。
偶尔,在极度专注、忘却寒冷与疲惫的时候,能模糊地感觉到,随着呼吸,脚底好像真的有一丝极微弱的热气渗进来,虽然很快就被体内的寒意吞没,但那种“根”的感觉,确实真切了一点点。
下午的时光,除了辨认草药,清风道长开始教我认字。
用的教材是那本快散架的《黄庭经》和一本更破的《汤头歌诀》。
他教得随心所欲,想起来就教几个,想不起来就拉倒。
用他的话说:“修道之人,可以不考状元,但不能是睁眼瞎。
符箓上的云篆鸟虫,药材的君臣佐使,你总得认得。
” 字认得磕磕绊绊,但比站桩轻松些。
我学得还算用心,因为发现认得字后,看那本《汤头歌诀》里的药方,好像真的能看懂一点点治头疼脑热的道理了。
这让我觉得,学东西,似乎有点用处。
这天下午,我刚对着日头认完十几味草药性状,正蹲在院子里,用树枝在泥地上比划昨天学的“炁”字怎么写。
这个字比划多,意思也玄乎,道长说是“先天之气,万物本源”,我琢磨了半天,觉得大概就是呼吸的那口气,但又好像不止。
就在这时,山门外传来一阵摇铃铛的声音,叮叮当当,脆生生的,打破了山间的寂静。
紧接着,一个拖着长音的吆喝响起:“针头线脑——洋火洋胰子——收山货皮毛嘞——” 是走村串乡的货郎。
这声音我熟悉,以前在村里时常听到,意味着可能有糖豆吃,或者能看到些新奇的小玩意儿。
清风道长从屋里踱出来,手里还拿着酒葫芦,眯眼往山下小路看了看。
一个挑着担子、头戴破毡帽的干瘦汉子,正晃晃悠悠地沿着小路上来。
“嘿,孙猴子,今儿咋跑到我这鸟不拉屎的地界了?”道长扬声招呼,看样子是熟识。
那货郎看见道长,脸上立刻堆起笑,加快几步挑着担子到了观门口,放下担子,用汗巾擦着脖子上的汗:
转眼,我在清风观待了快两个月。
身上的单衣早就受不住山里的春寒,幸好清风道长不知从哪儿捣腾来一件比他身上那件更破旧的棉袄,虽然又大又硬,絮结成团,但总算能裹住身子,不至于在站桩时冻成冰棍。
每天鸡叫头遍起床站混元桩,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
腿还是酸,身上那股阴寒之气窜动时依旧难受,但似乎……渐渐有点习惯了。
至少不会像刚开始那样,站完就跟散了架似的。
偶尔,在极度专注、忘却寒冷与疲惫的时候,能模糊地感觉到,随着呼吸,脚底好像真的有一丝极微弱的热气渗进来,虽然很快就被体内的寒意吞没,但那种“根”的感觉,确实真切了一点点。
下午的时光,除了辨认草药,清风道长开始教我认字。
用的教材是那本快散架的《黄庭经》和一本更破的《汤头歌诀》。
他教得随心所欲,想起来就教几个,想不起来就拉倒。
用他的话说:“修道之人,可以不考状元,但不能是睁眼瞎。
符箓上的云篆鸟虫,药材的君臣佐使,你总得认得。
” 字认得磕磕绊绊,但比站桩轻松些。
我学得还算用心,因为发现认得字后,看那本《汤头歌诀》里的药方,好像真的能看懂一点点治头疼脑热的道理了。
这让我觉得,学东西,似乎有点用处。
这天下午,我刚对着日头认完十几味草药性状,正蹲在院子里,用树枝在泥地上比划昨天学的“炁”字怎么写。
这个字比划多,意思也玄乎,道长说是“先天之气,万物本源”,我琢磨了半天,觉得大概就是呼吸的那口气,但又好像不止。
就在这时,山门外传来一阵摇铃铛的声音,叮叮当当,脆生生的,打破了山间的寂静。
紧接着,一个拖着长音的吆喝响起:“针头线脑——洋火洋胰子——收山货皮毛嘞——” 是走村串乡的货郎。
这声音我熟悉,以前在村里时常听到,意味着可能有糖豆吃,或者能看到些新奇的小玩意儿。
清风道长从屋里踱出来,手里还拿着酒葫芦,眯眼往山下小路看了看。
一个挑着担子、头戴破毡帽的干瘦汉子,正晃晃悠悠地沿着小路上来。
“嘿,孙猴子,今儿咋跑到我这鸟不拉屎的地界了?”道长扬声招呼,看样子是熟识。
那货郎看见道长,脸上立刻堆起笑,加快几步挑着担子到了观门口,放下担子,用汗巾擦着脖子上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