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廪生保结

关灯
眼。

     “多谢老大人成全!”林砚心中一定,再次躬身行礼。

    有了这条线,便是成功了一半。

     数日后,在陈望之的安排下,林砚于西湖畔的一处幽静茶舍,见到了杭州府学中颇有清名的廪生,张文远。

     张文远约莫三十许年纪,面容端正,眼神清澈中带着一丝读书人特有的执拗。

    他显然已从陈望之处听闻过林砚,见面并无寒暄,直接考校起林砚的学问来。

    从四书章句到经义理解,再到时政策论,问题由浅入深,颇为犀利。

     林砚早有准备,他记忆超群,对四书五经的背诵理解不在话下,更难得的是,他在回答策论时,并未拘泥于古人旧说,偶尔引据前朝典故,间或夹杂一些自己关于吏治、民生、经济的独特见解,虽略显青涩,却思路清晰,视角新颖,常常能发前人所未发。

     尤其是当张文远问及对“重农抑商”的看法时,林砚并未一味批驳,而是理性分析:“重农固本,乃国之基石,毋庸置疑。

    然商业流通,亦如人体血脉,货殖其间,则民富国强。

    关键在于引导与规范,抑其投机巧取之弊,扬其通有无、促生产之利。

    譬如前朝王安石变法中之市易法,其意本善,然执行失当,反成扰民之政。

    故晚辈以为,农为根本,商为枝叶,二者并非对立,若能相辅相成,方能根基稳固,枝繁叶茂。

    ” 这番论述,既有士大夫的格局,又不乏对商业作用的客观认识,听得张文远眼中异彩连连。

    他本人也并非迂腐之人,对一味空谈的酸儒颇为不屑,林砚这番务实而又不失深度的见解,正合他的脾胃。

     考校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张文远脸上的神色从最初的审视,渐渐转为惊讶,最后化为欣赏。

     “林公子果然名不虚传。

    ”张文远终于露出一丝笑容,“虽出身商贾,然学识扎实,见解不凡,更难得的是心怀实务,非寻常死读书之辈可比。

    你这保结,张某应下了!” 他答应得干脆利落,显然是对林砚的才学和人品都颇为认可。

     “张兄高义,林砚感激不尽!”林砚起身,郑重长揖。

    他知道,张文远此举,亦是担了风险的。

     “不必多礼。

    ”张文远扶起他,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