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算尽乾坤

关灯
质量和资金问题反噬自身! “另外,”林砚补充道,“让我们合作的绸布商,暗中提高对‘锦绣阁’及其关联店铺的供货价,幅度控制在两成以内,分批进行,做得自然些。

    ”他要从供应链上,进一步挤压对方的利润空间。

     接着,是更危险的吴先生。

     此人神出鬼没,背景莫测,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试探。

     “赵叔,让我们在码头的人,放出风声。

    ”林砚沉吟道,“就说,近日有京城来的贵客,对杭州府的海外奇珍颇感兴趣,尤其询问一种清澈烈酒和一种……海外香料的消息,出手极为阔绰。

    ” 他要打草惊蛇!用“玉冰烧”和阿芙蓉作为鱼饵,试探吴先生的反应。

    若吴先生对此消息有反应,甚至主动接触那“京城贵客”(自然是“听风阁”伪装),便能确认其图谋,甚至可能顺藤摸瓜。

     同时,他再次提笔给苏婉清写信。

    这次,他并未提及自身困境,而是以请教的口吻,询问其祖父苏修文,对近年来东南沿海海贸、尤其是某些海外番商与地方势力过往从密的看法,并隐晦提及,似乎有京城势力对此表示关注。

    他希望通过苏修文的渠道,从更高层面了解可能存在的动向和风险。

     最后,是自身的安全与根基。

     商业与暗处的斗争再激烈,自身的实力才是根本。

     林砚加大了在府学修业的投入。

    他深知,功名不仅是护身符,更是通往更高舞台的阶梯。

    他将更多时间用于研读经史子集,与张文远等良师益友探讨学问,精进文章。

    同时,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分析朝廷邸报(通过苏家渠道)和各地官员奏疏(通过陈望之等关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时局动向,为自己的策论积累素材,也为未来的仕途铺垫人脉。

     对于“玉冰烧”的生产,他更加谨慎。

    旧库房的密室工坊运作愈发隐蔽,产量严格控制,只维持对苏家等少数核心客户的稳定供应,绝不扩张。

    他将更多的利润和精力,投入到“惠民号”和“云锦苑”的模式优化与稳健扩张上。

    这两者,一个扎根民生,一个服务高端,是他目前最稳定、也最不易被轻易摧毁的根基。

     几天后,林砚的谋划开始陆续产生效果。

     “惠民号”城南分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