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初露峥嵘

关灯
无形的压力弥漫在书房之内。

     林砚保持着行礼的姿势,呼吸平稳,心神守一,并未因这沉默的威压而显出丝毫慌乱。

     “起来吧。

    ”良久,王守哲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听闻你不仅是州试案首,于这商贾经营之道,亦颇为精通?” “回大人,学生不敢言精通。

    ”林砚直起身,目光坦然与王守哲对视,“家父经营盐业,学生自幼耳濡目染,略知皮毛。

    后因家中变故,尝试经营些许小生意以补贴用度,一切皆遵循朝廷法度,不敢逾越。

    至于案首虚名,实乃侥幸,不敢以此自矜。

    ”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承认了经商事实,又强调了守法,同时将案首归于“侥幸”,姿态放得极低。

     王守哲不置可否,转而问道:“你呈上的那份账目概要,条理清晰,备述详尽,非常人所能为。

    可是出自你手?” “是学生与家中账房先生一同整理。

    ”林砚没有独揽功劳,显得更为可信。

     “嗯。

    ”王守哲点了点头,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犀利,“如今朝廷加税,东南商界怨声载道,你林家亦在其中,你对此,有何看法?”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答得好,或许能得赏识,答得不好,便可能引火烧身。

     林砚心念电转,知道这是关键考验。

    他略一沉吟,朗声答道:“回大人,学生以为,朝廷加税,必是出于国库所需,北疆安危所系,此乃大局,草民等自当体谅,尽力完纳。

    ” 他先肯定朝廷决策的正当性,随即话锋微转:“然则,税赋之重,确已触及商民生计根本。

    学生窃以为,开源与节流当并重。

    于朝廷而言,或可进一步肃清吏治,减少贪墨耗损,此乃节流;于地方而言,或可鼓励工商,拓宽税基,譬如规范海贸,引导正当经营,使其利归朝廷,此乃开源。

    若只知一味加征,恐伤及根本,反不利于长远。

    ” 他没有空谈仁义,而是从“开源节流”的务实角度提出见解,既体谅朝廷难处,又指出了潜在问题,并给出了建设性的方向。

     王守哲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讶异。

    他没想到一个少年,竟能有如此格局与见识,所言虽简,却切中要害。

     “规范海贸?引导经营?”王守哲重复了一遍,目光深邃地看着林砚,“你可知,海贸风险巨大,番商狡诈,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谈何容易?”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