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革故鼎新,图纸风波

关灯
一天能做三千个!而且废品率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你们说,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 在场的都是搞技术的,李晓宇这番话通俗易懂,他们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巨大差距。

    如果真能实现,这绝对是革命性的产品! “可是……”张科长提出了最关键的疑问,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李总工,图纸上要求的精度太高了!0.002毫米的同轴度,0.001毫米的端面跳动……这,这根本不是我们厂里的设备能做出来的!别说我们,就是金陵机床厂那样的国营大厂,也未必有这个能力!”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片附和之声。

     “是啊,我们的车床,导轨都磨损成什么样了,能保证0.1毫米的精度就谢天谢地了。

    ”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图纸画得再好,做不出来有什么用?” “这不是胡闹吗?” 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点信任,此刻在巨大的技术鸿沟面前,似乎又变得摇摇欲坠。

     李晓宇没有生气,他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

    谁说老设备就一定做不出高精度的零件?那是因为你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 他走到图纸前,指着其中一个最核心、精度要求最高的零件——楔形滑块,说道:“就拿这个零件来说,我知道,按照常规的加工工艺,在我们厂里,绝对做不出来。

    但是,如果我换一种思路呢?” 他拿起铅笔,在旁边的一张白纸上迅速地画了起来。

     “我们没有高精度磨床,那我们就不能用磨削的思路。

    但我们有车床。

    我们可以先通过特殊的装夹方式,最大限度地消除机床导轨的直线度误差。

    然后,在车削过程中,利用‘微量进刀、对称加工’的原理,来抵消主轴的回转误差。

    最后,再通过一种我自创的‘研磨膏补偿法’,对加工表面进行手动精修,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图纸要求的精度。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晓宇一边说,一边画,将整个加工工艺流程,包括刀具的角度、进给的速度、冷却液的配比,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在座的都是浸淫此道几十年的老师傅、老专家,他们虽然听不懂那些新名词,但李晓宇所描述的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扇扇窗户,为他们打开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世界。

     原来,机床还能这么用!原来,加工零件还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技巧! 张科长呆呆地看着李晓宇,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他感觉自己几十年来建立的技术观,正在被眼前这个年轻人彻底颠覆、碾碎、重塑。

     “纸上谈兵,谁都会。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说话的是车间里技术最好的八级车工,刘师傅。

    他性格耿直,一辈子只信自己手里的活,对这些花里胡哨的理论,本能地抱有怀疑。

     “刘师傅说得对。

    ”李晓宇并没有因为被打断而生气,反而赞同地点了点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样吧,刘师傅,你跟我来,我们现在就去车间,就用你那台最老的C6140,我们一起来把这个零件做出来。

    要是做不出来,我这个总工程师,当场辞职!”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