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政治智慧

关灯
线工人和中层干部的座谈会上,气氛却有些凝重。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激动地说:“领导,我在厂里干了一辈子,现在说下岗就下岗,一家老小可咋办?厂子困难我们理解,可这心里,它堵得慌啊!” 一位分流到三产部门的中层干部也抱怨:“说是主辅分离,可分出去的单位没技术、没市场,靠自己根本活不下去,这不等于是把包袱甩出去自生自灭吗?” 学员们听着,表情各异。

    有的深表同情,有的眉头紧锁思考对策,也有的觉得这是改革必然的阵痛,不必过于纠结。

     带队老师见状,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员们就红星厂的问题现场谈谈看法。

     几位来自省直经济部门的学员率先发言,引经据典,分析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宏观政策,观点专业,但多少显得有些“隔岸观火”。

     轮到林枫时,他沉默了片刻。

    他看着那位老工人焦虑的眼神,听着那位中层干部的无奈,想起了青泉开发区那些充满活力的乡镇企业和他们吸纳的劳动力。

    国企的“破”与乡镇企业的“立”,仿佛是这个时代的一体两面。

     他站起身,语气沉缓而恳切:“刚才听了工人老师和干部同志的发言,我感触很深。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改革理论,讨论的是‘物’的层面——资产、负债、产权、效率。

    但今天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人’的层面——是饭碗,是生计,是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工人的情感和尊严。

    ” 他顿了顿,环视在场众人:“国企改革,‘破’是手段,‘立’才是目的。

    这个‘立’,不仅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指的是要为为企业发展奉献过的干部职工,找到新的安置和出路。

    ‘减员’不能简单等同于‘推向社会’,‘增效’也必须考虑社会成本。

    ” 他结合青泉开发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