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科学发展

关灯
2004年的春天,一场关于发展路径的思考在林枫心中悄然生长。

    经过非典疫情的洗礼,他对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月的一个清晨,林枫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开发区方向林立的烟囱。

    经过两年多发展,河阳县的工业产值节节攀升,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开始显现。

    县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开发区周边河流的污染物浓度较三年前上升了30%。

     林县长,这是光华化工厂的扩建申请。

    周秘书送来一份文件,他们计划新建一条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增加五千万元。

     林枫仔细翻阅申请材料,眉头渐渐皱起:这个项目排污量要增加40%,而且选址靠近水源地。

    环保局什么意见? 环保局建议否决,但是经贸局认为应该支持。

    毕竟五千万元的产值对县里很重要。

     下午的项目评审会上,争论异常激烈。

    经贸局长首先发言:光华化工厂是县里的纳税大户,这个项目能解决200个就业岗位。

    现在各地都在招商引资,我们不能把送上门的项目往外推。

     但是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了。

    环保局长反驳,去年开发区下游三个村出现饮用水问题,群众意见很大。

    如果再上新项目,环境风险太大。

     双方各执一词,其他部门负责人也都面露难色。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枫。

     我先讲个故事。

    林枫放下手中的笔,去年我去德国考察,看到莱茵河畔有家百年化工厂。

    你们知道他们厂区里最漂亮的是什么?不是厂房,而是污水处理系统。

    厂长告诉我,他们宁愿少赚一亿,也不愿污染一滴河水。

     会议室安静下来。

     发展是硬道理,但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

    林枫环视众人,我建议,成立一个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

    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环境账、社会账。

     这个决定在县里引起不小震动。

    有人称赞这是远见卓识,也有人私下议论:林县长是不是太保守了?这样下去,河阳的发展速度要落后了。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企业。

    光华化工厂的老板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林枫,甚至请出市里的老领导说情。

     小林啊,发展总要付出代价嘛。

    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在电话里劝说,先把经济搞上去,环境问题可以慢慢治理。

     林枫恭敬而坚定地回应:老领导,您说得对。

    但我担心的是,等环境问题严重到不得不治理时,代价可能会更大。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