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暗渠!向地下进军

关灯
面上的细小木棍,通过观察木棍在木槽不同位置的细微偏移来判断坡度,方法古老却蕴含智慧。

     宋书羽则再次借助系统,对预设路线进行了坡度分析和优化建议。

    古老经验与现代知识(系统)的结合,使得一条从“龙口”到营地附近蓄水点的最佳暗渠路线被迅速确定下来。

     路线确定,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 首先是在“龙口”位置开挖集水井。

    这是整个坎儿井系统最深的地方,需要垂直向下挖掘,直达地下含水层。

    阿卜杜勒的族人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们负责技术指导,战士们则充当主要劳力。

     挖掘工作比打营地那口井要艰难数倍。

    深处缺氧,沙土坍塌风险更大。

    宋书羽改进了支护方法,利用附近采集来的胡杨木做成井圈,层层下放支撑井壁,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与此同时,沿着规划好的暗渠路线,开挖竖井的工作也同步展开。

    竖井的间距根据地层情况,保持在二十到三十米一个。

    这些竖井既是挖掘暗渠时的出入口和通风口,也是日后维护的通道。

     营地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中。

    阿卜杜勒和他的族人与解放军战士们混合编组,一起劳作。

    语言不通,就靠手势和真诚的笑容交流;习惯不同,就在共同的目标下相互磨合。

     宋书羽惊喜地发现,当战士们与维吾尔族同胞为了共同的目标——水——而一起流汗时,一种超越民族界限的战友情谊在迅速滋生。

    李铁柱甚至跟一个叫艾山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学会了用维吾尔语数数和几句简单的问候语。

     苏青则带着女兵们,承担起了更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

    她们不仅负责做饭送水,还利用休息时间,向阿卜杜勒部落的妇女学习用羊毛捻线、编织,并用学来的技艺帮战士们缝补磨破的衣衫。

    她们还用红柳条和芦苇编了许多遮阳帽,分给在烈日下劳作的每一个人。

     然而,敌人的骚扰也如影随形。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负责看守“龙口”工地的哨兵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奇怪的驼铃声,紧接着,就听到一声凄厉的惨叫和骆驼受惊的嘶鸣!随即,几声枪响划破了夜空的寂静! “有情况!”哨兵立刻鸣枪示警! 营地瞬间被惊醒!王营长和宋书羽带着战斗分队,火速赶往“龙口”方向。

     赶到现场时,只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