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丰收的滋味

关灯
坎儿井贯通带来的甘泉,如同给沙枣坡营地注入了最强劲的生命活力。

    蓄水池里的水日渐丰盈,清波荡漾,倒映着戈壁湛蓝的天空,成了营地最美丽的风景,也成了所有人心中安全感和希望的源泉。

     有了充足稳定的水源,宋书羽立刻着手实施【初级农业技术优化模块】提供的第一项技术——引水灌溉系统。

    他带领战士们,用烧制的陶管和开挖的明渠相结合,将蓄水池的水引到了试验田,并规划出了更大面积的待开垦土地。

     清澈的泉水顺着新挖的沟渠,汩汩流入那片曾经饱经风沙摧残的试验田。

    干裂的土壤贪婪地吮吸着水分,那一片原本有些蔫黄的土豆苗和萝卜苗,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挺立起来,叶片变得更加翠绿、舒展。

     “活了!全都活了!你看这叶子,多水灵!”李铁柱蹲在田埂上,咧着嘴,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片土豆叶子,像是在触碰什么易碎的珍宝。

     苏青带着女兵们,更加精细地照料着这些作物,除草、松土,甚至按照宋书羽从系统获得的、简化了的“叶面施肥”方法,用稀释后的人畜尿液在清晨喷洒,补充养分。

     阿卜杜勒大叔和他的族人看到这引水灌溉的景象,更是啧啧称奇。

    他们世代逐水草而居,何曾见过如此“奢侈”而又精准的用水方式?这让他们对宋书羽和这支建设队伍更加佩服。

     充足的日照,巨大的昼夜温差,加上稳定的水源和精心照料,试验田里的作物长势惊人。

    土豆的植株变得郁郁葱葱,开出了淡紫色的小花;萝卜的缨子翠绿欲滴,地下的块茎开始膨大;就连后来补种的菠菜,也长得飞快,绿油油一片。

     希望,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上,蓬勃生长。

     与此同时,营地的其他建设也全面提速。

     “军工小组”在李铁柱的带领下,已经成功修复了大部分损坏的铁镐和钢钎,并且尝试打造了几把新的坎土曼和匕首。

    虽然工艺粗糙,但极大缓解了工具压力。

    宋书羽开始指导他们尝试建造一个小型、坚固的“锻造炉”,以便对毛坯进行更好的锻打加工,提升工具质量。

     陶器作坊在苏青的管理下,也走上了正轨。

    战士们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制作出各种规格的陶盆、陶罐、陶碗,不仅满足了营地自身需求,甚至还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