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文社初立

关灯
兰亭文会之后,“江南才子苏慕言”的名声,如同春风中的柳絮,在京城士林圈中悄然传开。

    其诗作的沉郁顿挫,谈吐间显露的见识与风骨,尤其是得到徐渭大学士的公开赞赏,都让他成为了近期京城文人圈中一个颇受关注的新面孔。

     这日午后,苏逸应徐渭之邀,再次来到城西徐府。

    与文会的热闹不同,此次是小范围的清谈。

    书房内,除了徐渭,还有三四位年纪与苏逸相仿的士子,皆是徐渭平日里较为看重的年轻后辈,家世清白的官宦子弟或颇有才名的寒门学子。

     “慕言来了,坐。

    ”徐渭态度亲切,摒退了左右,亲自为几人斟茶。

    茶香袅袅中,他开门见山:“今日请诸位小友前来,是有一事相商。

    如今朝中…风气有些沉闷,吾等读书人,当以气节相砥砺,以学问相切磋,方不负圣贤教诲。

    老夫观诸位皆是有志之士,欲促成一会社,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在座几人眼睛皆是一亮。

    他们大多对当前秦嵩把持朝政、阻塞言路的情形心怀不满,但人微言轻,苦无门路,更缺乏志同道合者相互扶持。

    若能结社,无疑是一大助力。

     一位名叫李逸风的年轻御史率先响应:“徐老所言极是!晚辈等早有此心,只憾无人牵头。

    若能得徐老指引,我等必当尽心竭力!” “不错,”另一位出身翰林院编修家庭的张承宗接口道,“我等当以文会友,研讨经义,亦可…适当关注时务,互相提点。

    ”他话说得含蓄,但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逸心中了然,这正是他等待的机会。

    他适时开口,语气沉稳而谦逊:“徐老厚爱,诸位兄台抬举。

    慕言不才,愿附骥尾。

    只是不知此社,当以何为名?以何为旨?” 徐渭抚须微笑,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苏逸身上:“名者,志之所向也。

    老夫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