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讲台与舞台

关灯
青州一中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李雯已经在这个讲台上站了整整三个月。

    她轻轻抚摸着教案本上被翻卷的页角,看着教室里四十多双明亮的眼睛,忽然想起三年前在乡镇中学的第一堂课。

    那时的她紧张得手心冒汗,而现在,粉笔灰已经深深沁入她的指纹,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李老师,这段《纪念刘和珍君》的沉默啊沉默该怎么理解?课代表小雨举起手问道。

    这个与坠楼女孩同名的学生已经能够拄着拐杖走路,医生说她明年有望摆脱拐杖。

     李雯正要回答,教室后门被轻轻推开。

    齐昊抱着一摞作文本走进来,阳光从他背后照进来,将他的影子长长地投在讲台上。

    这三个月来,他以实习教师身份协助李雯的语文课,每周三次雷打不动。

     齐老师有不同见解?李雯微笑着把问题抛给他。

     齐昊放下作文本,手指不经意地擦过李雯的手背,像一片羽毛轻轻掠过。

    鲁迅先生说的沉默,不是懦弱,而是在积蓄力量。

    他的目光扫过全班,最后落在李雯脸上,就像种子在土里的沉默,终会破土而出。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梧桐叶落的声音。

    李雯突然意识到,齐昊说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他们这一路走来的写照。

    从乡镇中学到教育局,从权力斗争重回三尺讲台,那些沉默的坚守与等待,终于在这个秋天结出了果实。

     下课铃响,学生们鱼贯而出。

    小雨故意落在最后,悄悄塞给李雯一张纸条:李老师,你和齐老师是不是在谈恋爱?全班都在猜。

    后面画了个俏皮的笑脸。

     李雯耳根一热,将纸条攥在手心。

    这三个月来,她和齐昊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比同事亲近,比恋人克制。

    每周五下班后,他们会一起去医院看望康复中的学生;偶尔周末,齐昊会带着他做的教案来梧桐巷请教。

    但两人都默契地避开了那个雨夜的拥抱,和那些未说出口的承诺。

     今天还去医院吗?齐昊整理着讲台上的教案,状似随意地问道。

     李雯点点头:小雨说想听《红楼梦》的解读,我答应给她带书。

    她顿了顿,你晚上有安排吗? 试验区有个汇报要准备。

    齐昊的声音突然低了下来,陈叔说...省委组织部的领导要来考察。

     李雯敏锐地捕捉到他语气中的异样:有问题? 齐昊摇摇头,却避开了她的目光。

    这三个月来,他身兼两职——白天是实习教师,晚上是教育试验区主任。

    李雯知道他在推动一项大胆的改革计划:将育才工程所有问题校舍推倒重建,资金由省财政和涉事企业共同承担。

    这个提议在省委引起了轩然大波。

     需要我帮忙吗?李雯轻声问。

     齐昊终于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