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投名

关灯
而带着恰到好处的沉重,“我等……原是被长毛裹挟的皖南子弟。

    ” 他刻意停顿,观察着张把总的反应,见对方没有立刻发作,才继续道:“队伍里多是庐州、安庆一带的良家子,父母妻儿皆丧于战乱,自己被强掳入营,充当苦力厮养。

    我等不甘从贼,更不愿与朝廷为敌,只是苦无门路,亦无力反抗。

    ” “所以你们就杀了监军,逃了出来?”张把总眯着眼接话,语气莫测。

     “是。

    ”陈远坦然承认,“杀了三个广西老贼,夺了兵器粮秣,九死一生才挣脱出来。

    一路上躲避追剿,如同丧家之犬,直到遇见大人。

    ” 他将姿态放得极低,将队伍的“污点”转化为“被迫”与“迷途知返”,并强调了其战斗经验(能杀监军)和现状(无路可走)。

     “六十多条精壮汉子,被裹挟的良民?呵,”张把总冷笑一声,“你当老子是三岁孩童?” “小人不敢。

    ”陈远心知空口无凭,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价值,“大人明鉴,我等虽是败逃之身,但亦有可用之处。

    其一,弟兄们熟悉长毛内情,各营头目、布防规矩,乃至某些地域的虚实,皆有所知,于大人稽查奸细、探听军情大有裨益。

    ” 他稍作停顿,让张把总消化一下,接着抛出更诱人的条件:“其二,我等久在行伍,深知唯有拼死作战,方能挣得一条生路。

    若大人能给个机会,让我等戴罪立功,冲锋陷阵,绝无二话!此番黑风岭之事,便是明证。

    我等愿为大人手中最锋利的刀!” 这话既表明了价值,也暗示了绝对服从。

    一支熟悉敌情、悍不畏死、而且因为出身问题只能依附于他的私兵,对张把总这样的中层军官来说,诱惑力巨大。

     张把总手指敲着桌面,沉默良久。

    他显然在权衡利弊——收编的风险与可能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