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铁皮的棱角

关灯
示音都动听。

     他把怀里的辣条塞进裤兜,指尖触到手机屏幕上的“保存”键。

    数据库里的“亏损项”表格还开着,最后一行的“无法计价”四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句未完的诗。

    林砚忽然明白,老陈的“彩头”从来不在报表里——在赵磊周末带老人踢球的耐心里,在林风把奖金换成护具的坚持里,在穿8号球衣的小子啃着辣条时眼里的光里。

    这些被算法忽略的瞬间,才是生活最实在的盈利,是比任何数字都鲜活的答案。

     阳光穿过小卖部的玻璃,在地上铺成块暖烘烘的地毯,把空辣条袋的影子拓在青砖上,像枚枚褪色的邮票。

    林砚摸着怀里温热的辣条,包装袋上的褶皱里还卡着片槐花瓣,他忽然想给数据库的“光的浓度”字段再加行注释:所有无法标价的,都是最昂贵的。

     他想起老陈那盏用了十年的台灯。

    灯杆锈得掉了漆,开关要按三下才能亮,却总在深夜亮着,照着摊开的战术图和没批改完的作业。

    社区给老陈配过新台灯,他却宝贝似的收在柜子里,说“这老伙计知道我熬夜,光不刺眼”。

    那盏灯的瓦数在报表里记着“15W”,可林砚见过赵磊拍的照片:凌晨的球场边,老陈就着这盏灯给孩子们补球衣,线头在光里飘,像串会发光的银线。

     穿8号球衣的小子又跑回来了,手里举着个瘪了的足球,说要请林风签名。

    他的球鞋沾着草汁,在玻璃柜前的地面上踩出浅绿的印,像幅即兴的画。

    林砚注意到他指甲缝里还嵌着点红——是刚才剥辣条袋蹭的油,可他攥着足球的手却格外稳,生怕把签名蹭花。

    这孩子的球鞋在系统里标着“非专业装备”,建议“更换标准球鞋”,可林砚见过他用旧报纸擦鞋的样子,比谁都珍惜那双改过的旧鞋。

     “老陈以前总说,光这东西,不看瓦数看人心。

    ”赵磊靠在玻璃柜上,指尖敲着柜面的花纹,“那年冬天暖气坏了,他把家里的电暖器搬到球场休息室,自己裹着军大衣在旁边守着,说‘别冻着孩子们的脚’。

    那电暖器耗的电,够他买半箱辣条了。

    ”他忽然低头笑出声,“可我们这群小子,现在谁冬天踢球,都会往休息室多带个暖水袋——这就是他给的光,一辈辈传呢。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卖部的吊扇把光影摇得晃晃悠悠,落在林砚的手机上。

    他点开“光的浓度”字段,光标在注释栏里闪烁,像在等一句心里话。

    远处的球门被阳光镀成金红色,老陈修过的裂缝里,蒲公英的种子正乘着风起飞,绒毛上沾着的光,比任何灯泡都亮。

    林砚忽然想起那些被算法判定为“无价值”的瞬间:老陈在雨里给孩子们系鞋带的弯腰,赵磊教老人踢球时放慢的脚步,林风签名时特意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眼神。

     “写啥呢?”赵磊凑过来看,看见注释栏里的字时,忽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