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内部的蛀虫

关灯
老张那番关于“人性尊严”的慷慨陈词,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投入了一块冰,激起了短暂而剧烈的反应,却未能真正扑灭“升华派”引燃的火焰。

     尤其是在UEDF内部,一种更隐蔽、更致命的腐蚀,正在悄然发生。

     指挥中心的灯光似乎比往常更加惨白,映照着每个人脸上无法掩饰的疲惫与焦虑。

    老张坐在主控台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屏幕上不断更新的前线报告和内部舆情分析。

    一种难以言喻的违和感,如同细微的冰刺,扎在他的直觉深处。

     几次了? 最近几次针对琉璃覆写区薄弱点的反击行动,策划时堪称绝密,行动方案也足够精妙,但结果却如同撞在铁板上——敌人似乎总能提前调整防御重心,或是恰好在该区域部署更强的“逻辑固化”力量,导致突袭部队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一次是巧合,两次是意外,但这是第四次了。

     “查。

    ”老张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硬,对他最信任的反情报小组负责人说道,“所有参与过这四次行动策划、知情,或能接触到最终作战命令的人员,交叉对比,重点排查其近期行为轨迹、通讯记录,以及……对‘升华派’理论的倾向性。

    ” 调查在绝对保密中展开,过程如同在雷区排雷。

    UEDF本身就是各国力量仓促拼凑的产物,内部派系林立,信任基础薄弱。

    调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内乱。

     线索,最终聚焦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上——后勤物资调度系统。

     几次行动前,都有一批看似常规的“高能量营养剂”或“特种装备维护零件”,通过特定渠道,被配发给了参与行动的部队。

    这些物资的审批流程合规,来源清晰,本身也毫无问题。

    但调查小组发现,负责这批物资最终编码和物流信息录入的一名中级文职人员,陈平,其个人加密通讯记录(通过物理接触其私人终端残留数据恢复)中,存在大量与已知“升华派”外围宣传节点进行的、经过伪装的数据交换。

     交换的内容并非直接的情报,而是一些经过加密的、看似无关的文化符号和数字序列。

    这些符号和序列,经过破译专家长达数小时的努力,终于被解析出来——它们对应的,竟是那几次失败行动的核心要素:行动代号、预定时间窗口、以及主要突击方向的坐标代码! 情报并非通过传统方式传递,而是被巧妙地隐藏在这些看似无害的“文化分享”数据包中,如同利用邮票的微缩图案传递信息。

    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