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墨痕未干

关灯
书斋里的檀香燃到第三柱时,辛弃疾的指节在周文通供状上叩出咚咚轻响。

     案头《破绽录》翻到第三页,墨迹未干的批注里,“拓印须用辛某去年十月奏疏”一行字被他圈了又圈,墨圈叠着墨圈,几乎要将纸背洇透。

     “去岁十月那道《论荆襄屯田疏》……”他垂眸低吟,指腹摩挲着供状边缘,忽的顿住——记忆里那道奏章的印泥色泽,比寻常朱红偏深两分,是自贡库特批的陈年老料。

     “此印泥三年前才从蜀中运抵,只供户曹与中书两省用印。

    ”他猛地抬眼,目光如淬了冰的剑,“周文通不过个替罪的刀笔吏,怎会知道这等机密?” 窗外的雪粒子被风卷着,扑在窗纸上沙沙作响。

     他抽出压在供状下的旧批文,编号、用纸纹路、印油批次一一核对,越看眉峰越紧。

     “伪造的密信竟用了新置的建阳纸,印泥倒是仿得像,偏批次对不上。

    ”他将两纸并在烛火下,影子在墙上晃成两片重叠的云,“赵简这蠢货仓促行事,连物料都没统好——幕后必有人替他补漏。

    ” “郎君。

    ” 门轴轻响,范如玉端着青瓷碗进来,碗里参汤腾起的热气,在她鬓边凝成细小的水珠。

     她见案头堆着七八本账册,辛弃疾的官服半敞,腰间玉坠滑落在案角,连靴底都沾着未扫净的雪渣,眉尖便轻轻一蹙。

     “三夜没合眼了。

    ”她将碗推近些,青瓷与檀木相碰,发出清越的响,“参汤温着,喝了再看。

    ” 辛弃疾这才察觉喉间干渴,端起碗时瞥见她眼尾细纹里的倦色——这三日他闭门谢客,她既要应付府外求见的官员,又要盯着后厨备药,连晨起的梅花妆都淡得几乎看不见。

     “辛苦你了。

    ”他声音放软,指尖碰了碰她手背,“赵简不过是刀柄,柳仲礼也非刀锋。

    ” 范如玉将散落在案头的纸页归整,帕子擦过他染了墨的指节:“真正执刀的,该在御史台之上。

    ”她抬眼时,目光像穿过层层纱幕,“陈参政这半年总在陛下面前提‘江左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