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朝堂无风起浪

关灯
宗成法,恐生大乱。

    太祖立国时曾言‘宁纵小弊,毋启纷争’,此训不可忘。

    ” 殿内的温度仿佛降了几分。

     主和派的官员们或垂眼拨弄朝珠,或用茶盏掩住嘴角的笑意。

     辛弃疾盯着章文亮腰间的金鱼袋——那是三品大员的标识,可此刻在他眼里,不过是块会动的冰。

     他闭目凝神,金手指如潮涌:太宗朝“租庸调改两税法”时,有谏官上《论变制疏》反对,太宗召三省官议了七日,最后定了试点三州、三年渐推的章程…… “中书所言‘宁纵不扰’,诚为美意。

    ”辛弃疾向前一步,靴底与金砖相碰,发出清响,“然敢问相公:太宗皇帝初改赋役,亦有‘恐启民变’之议,何以终行于天下?”他抬眼扫过殿中,见王岊正捏着朝笏,指节微微发白——这是旧友紧张时的惯态,“盖因试点三州,三年渐推,民知利害,官有章程。

    今江西茶政,亦依此道:先核灾损,再立互查,三设议事堂,四开互易所——非骤变也,乃渐理也。

    若因一地偶乱,便废天下良法,是因噎废食,非治国之道。

    ” 章文亮的眉峰挑了挑。

     他素知辛弃疾善辩,却没料到这年轻人竟拿太宗朝的旧例来压他。

     “然崔十七聚众焚仓,实为叛逆!”他提高声音,须尾因激动而颤动,“辛公私赦其命,岂非坏法?” 辛弃疾早候着这一问。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黄绢,封泥上还沾着新墨:“臣昨夜已上表,请自劾‘擅赦首乱’之罪。

    ”他展开奏疏,“崔十七虽免死,然流放琼州,家产抄没,义勇册除名——法已行,信亦存。

    臣不避责,正为明朝廷之体,守君子之诺。

    ” 御案后传来纸张翻动的轻响。

     孝宗抬眼时,眼底有星子在跳:“此真社稷臣也。

    ”他将奏疏递给身边的大珰,“着三省议辛卿的自劾,从轻发落。

    ” 章文亮的手指掐进朝笏里,指节泛白。

     他张了张嘴,终究没再说话,只对着御座深揖,退回到班列中。

     退朝时,王岊故意落后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