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守护

关灯
清晨五点半,国家会展中心的地下停车场已亮起刺目的白光,将每一寸混凝土都照得如同手术台般惨白。

    郝剑踩着军靴的脚步声在空旷空间里回响,带着金属撞击的冷硬质感。

    他摘下战术手套,露出布满老茧的手掌——指关节处是经年累月握枪留下的厚茧,虎口处有道浅疤,那是某次紧急拆弹时被弹簧片划伤的纪念。

    这双手能徒手掀翻装甲车,此刻却正小心翼翼地检查着防爆毯的纤维密度,指尖如同抚摸婴儿肌肤般轻柔,眼神专注得仿佛在解读某种神秘的密码。

     所有拐角设置红外对射,重点区域加装震动传感器,灵敏度调至最高级。

    他的声音像碾过碎石的坦克履带般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记住,我们要在会场织一张看不见的网,任何苍蝇飞过都得留下翅膀上的粉末。

     行动组的队员们早已习惯这位熊系组长的作风。

    他块头高大,肩宽背阔,站在人群里像座移动的小山,笑起来时眼角会堆起憨厚的褶子,活像邻家那个爱帮人搬东西的大哥。

    可只有真正跟他执行过任务的人才知道,这座的心细如发,连通风管道的螺丝型号都要对照安全手册核对三遍,确保符合抗八级地震的标准。

    此刻他正蹲在主会场的舞台下方,军用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管线接口的缝隙、金属支架的焊点、甚至地毯边缘磨损的毛边,都逃不过他鹰隼般锐利的眼睛。

     队长,发现异常。

    通讯器里传来年轻队员周凯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压制的紧张。

     郝剑起身时腰椎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像生了锈的合页。

    他下意识地用手掌按了按腰侧,那里有块硬币大小的旧伤,是在边境缉毒时被毒贩的子弹擦伤的。

    每逢阴雨天,那地方就像有无数根细针在同时扎刺,此刻虽未发作,却像个沉默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他危险从不远离。

    他大步穿过正在铺设地毯的工人,军靴踏在未完工的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回响,在VIP通道的消防栓前蹲下,手指拂过金属表面——那里有一道几不可见的新鲜划痕,呈斜向45度角,边缘还带着金属被利器刮擦后特有的毛刺。

     调昨晚的监控,重点查凌晨两点到四点的时段。

    他按下耳麦,声音冷静得像冰块,同时从战术背心里取出便携式光谱仪。

    这台巴掌大的仪器价值不菲,能分析出百万分之一克的微量物质。

    数据在屏幕上跳动时,两条黑影突然从阴影里窜出,黑背黄腹的毛发在灯光下泛着油光,肌肉线条流畅而充满爆发力。

     黑豹,闪电,嗅。

    郝剑拍了拍警犬的项圈,指腹摩挲着上面刻着的编号。

    黑豹的左耳缺了一小块,那是在某次抓捕中被嫌疑人用刀划的;闪电的右眼上方有颗棕色的圆点,像颗迷你的美人痣。

    这对功勋犬曾在反恐行动中搜出三公斤塑胶炸药,此刻它们鼻尖贴近地面,尾巴绷成直线,在消防栓周围划出精准的搜索轨迹,鼻翼快速翕动,发出细微的抽气声。

     报告队长,监控显示凌晨三点十七分,有两名维修人员接触过这个消防栓,持B区维修通行证,登记姓名为王刚、李强,已核实身份信息,隶属于会展中心物业部。

    周凯的声音再次传来,带着电子元件的沙沙杂音。

     郝剑的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骨节分明的手背上青筋微微凸起。

    光谱分析显示金属表面残留着氟橡胶的微量成分——那是专业级窃听器的外壳材质,通常用于军工级别的通讯设备。

    他示意队员拉起警戒线,将无关人员疏散到安全距离外,自己则戴上防割手套,手指搭在消防栓的阀门上,感受着金属的冰凉。

    他深吸一口气,肺部扩张带来轻微的滞涩感,缓缓拧开阀门。

    水流喷涌而出的瞬间,带着铁锈味的水汽弥漫开来,黑豹突然发出低沉的警告声,喉咙里滚动着威胁的咕噜,耳朵警惕地竖起。

     郝剑的目光顺着水流下移,在管道接口处,一个伪装成压力传感器的装置正闪着微弱的红光,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指示灯。

    那红光在阴暗的角落里像只窥视的眼睛,散发着不祥的气息。

     技术组,主会场VIP通道发现伪装窃听器,型号未知,带有自毁装置可能性。

    郝剑小心翼翼地将装置放入防爆箱,当手指触碰到装置底部时,突然顿住——那里用激光刻着微型的标志,只有米粒大小。

    冷汗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顺着脊椎蜿蜒而下,激起一阵寒颤。

    这些人竟然能突破外围三道安检,把设备安进核心区域,就像在他们眼皮底下变了个魔术。

    这个标志让他想起三年前那起博物馆文物失窃案,当时也是在安保系统完好的情况下,一件价值连城的古玉不翼而飞,现场只留下了同样的。

     当朝阳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场馆时,金色的光线如同融化的蜂蜜,流淌过光洁的大理石地面。

    郝剑已带着队员完成了第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