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年追凶

关灯
布料和做工。

     那会儿上高中的夏军也有件同款红衬衫,被民警叫到学校问话,问我7月30号晚上在哪,有没有见过陌生人。

    后来他成了刑警,总说那回被排查的经历,可见当时连学生都没放过。

     案发第三天,线索来了:广陵食品厂的黄蔻,住东关南河边,平时就爱调戏妇女,身高年龄都对得上。

    民警找他问话,他眼神躲躲闪闪,说不出7月30号晚上在哪。

     福克宁和法医孙介如带着黄蔻的衬衫,连夜赶往南京警犬基地。

    那年头没DNA技术,警犬鉴别是顶先进的手段。

    基地在半山腰,夜里比山下凉快,训犬员牵出两条黑背,先闻了闻现场的红衬衫,再把一堆同款衬衫摆出来。

    两条狗鼻子贴在衣服上嗅来嗅去,最后都对着黄蔻的衬衫狂吠——气味认定同一。

     福克宁在招待所接到电话时,激动得差点把听筒摔了。

    指挥部连夜拘了黄蔻,审讯室里,黄蔻没撑多久就招了,说人是他杀的,刀是他捅的,连细节都编得有模有样。

     大伙都松了口气,觉得案子破了。

    可孙介如看着笔录,眉头越皱越紧:他说的捅刀位置,跟尸检报告对不上。

     再审时,黄蔻的防线塌了。

    我没杀人,他哭丧着脸,我就是那天晚上强奸了个姑娘,想着反正都是死罪,不如认个杀人的,听着还像条汉子...... 原来黄蔻在案发前几小时,刚在芦苇丛里强暴了另一个姑娘。

    警犬兴奋,不是因为他是凶手,是他在食品厂糖果生产线上班,衣服上沾了糖精香精——狗鼻子对这玩意儿最敏感。

     黄蔻被判刑,但陈兰的案子,成了福克宁心里的刺。

    那包兰州烟,那件红衬衫,被封进玻璃罐,锁在档案室的铁柜里。

     这一锁,就是34年。

     福克宁从技术员做到副局长,当年的同事有的退休,有的调岗,只有档案室的铁柜没动。

    每年夏天,他都要去翻一次案卷,看看那件红衬衫有没有受潮,烟盒上的字迹是不是更模糊了。

    2007年,全国命案必破专项行动启动,他把红衬衫送到市局刑科所,想试试生物检测。

     刑科所的沈高芳第一次见到这衬衫时,上面的血迹已经变成暗褐色。

    检测发现两个人的生物信息,一个是陈兰的(比对了她母亲的样本),另一个未知。

    大伙猜是凶手的,可查遍数据库,没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