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四海鼎沸(世界观,可略)

关灯
(新人写书,十分欢迎留下评论,笔者非常愿意听取读者意见,与读者就情节展开讨论、收获反馈,是身为笔者创作的最大动力,万分感谢!) 有道是:王朝末年烽烟起,风云际会见真龙。

     昔,太祖奋起于寒微,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执长戈以克祸乱,持斧钺以定群凶,揽四境之才俊,聚八方之人心。

    顺大义讨不义,以有道伐无道,终推翻前朝,建立新朝——这便是接下来要讲述的大昭王朝。

     大昭王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

    太祖致力于兴国安邦、稳固太平之大业。

     然人算有终,天数无常,大昭西北部、东北部,游牧势力突羌人、乌卑人先后崛起,并对新生政权发动侵略。

     太祖遂遣大将许重光抗击突羌,大将燕开远抗击乌卑,成功遏制住游牧入侵。

    太祖表彰两人之功,封许重光为宣公,封燕开远为燕公,令二人世守边疆,抵御胡虏。

     除了北方的两大游牧部落,大昭东方还有一大势力,即凝国——凝国位居半岛,半岛北部有连绵高耸之群山,与大陆隔绝,鲜少卷入中原之纷争。

     凝国本非国家,其子民多为战乱之际逃难而来的人民,经历百年发展,渐成规模与体系,并形成四大贵族共治之局面。

    大昭灭亡前朝后,前朝大将叶知任率兵马遁逃于凝国半岛,对半岛发起征服。

     经历一番苦战,叶知任无力平定四大贵族,四大贵族亦无力驱逐叶军。

    叶知任与四大贵族遂进行妥协,四大贵族愿意尊奉叶知任为国主,但四大贵族必须在新国家中占据重要地位,双方共治国家。

    叶知任选择接受,在四大贵族的拥戴下成为了半岛之国主,国号为大凝。

     叶知任成为凝王,并无为前朝报仇、入主中原之想,迅速向大昭表示称臣纳贡之愿,唯求一方苟安。

     太祖原不想放过这前朝余孽,打算兵发凝国。

     然此时大昭已将主力放在对抗胡人上,无力抽调兵力东进。

    权衡之下,太祖接受叶知任求和,大昭东面遂归泰平。

     大昭太祖驾崩,皇位依次传承到了仁帝、文帝手中。

    两位皇帝皆将精力集中于恢复生产、增强国力上。

    期间北方胡人虽偶有南下,却已不成风浪,国家迎来了相当的稳定与上升。

     文帝逝世,武帝继位,大昭走入新的阶段。

     而突羌人的势力也来到前所未有的壮大,向昭廷发起猛烈入侵。

    武帝举全国之力对抗突羌,经历十余年的苦战,突羌人由盛转衰,分为了东西两部,大昭再一次迎来安定。

     然武帝晚年宠幸大臣陆炽,将大政交于陆炽,自己则迷于逸乐,忽视朝政,加上国家连年用兵、兴修土木,国势始见倾颓。

     武帝驾崩,未留子嗣,唯有外迎藩王承继大统。

    新君继位不到一年便离奇暴毙,幼主哀帝继承皇位,大臣陆炽受命辅政。

     辅政以来,陆炽窃夺权柄,党同伐异,最终彻底架空哀帝。

     见大势已成,朝中再无人可对抗自己,陆炽便逼迫哀帝禅位,自己承接天命,改国号为大周。

     陆炽篡权招致天下人心不满,加之陆炽失败的改革将这份不满彻底引爆。

    陆炽的国度叛乱四起,狼烟遍地。

     而在起兵反对陆炽的各路军马中,就包括宣公的兵马以及燕公的兵马。

     宣公许氏一门拥立一位大昭皇室宗亲为新君,以这位新君的名义反抗伪朝,这便是大昭靖武帝。

     靖武帝雄武盖世,天资卓越,在其率领下,新的大昭朝廷于北方重镇中宣(宣公封地)重建,很快向陆炽的政权发起讨伐。

     靖武帝的兵马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在踏北之地一举击溃伪朝主力,率大军渡过踏江,攻向京城。

     陆炽见大势已去,只好撤出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