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潦草(上)
关灯
小
中
大
到洪思用的落伍。
唯有马车扬起的尘埃,正朝洪思用滚滚袭来…… …… …… 辛梦阳的部将得知辛梦阳放走洪辽后,极其不解地赶到辛梦阳身旁询问道: “将军!您为何要放走洪辽那个混蛋?灭了他,大家都愿意推举您为踏北总督,大不了跟那狗日的大昭朝廷拼了!” 辛梦阳平静地摇了摇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辛梦阳一人死不足惜,若使踏北危乱,梦阳何颜见元帅于地下?” “让洪辽管辖踏北,踏北才是真正的危乱!”部将急切地说道:“将军!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值得效忠的?趁现在为时不晚,追上去,杀了洪辽老儿……” “你我边将,又能有何作为?朝廷奸邪当道,终是无法!若无大贤辅正朝纲、焕然图强,大昭覆亡之势,不可逆转。
唉!我明白你在为我着想,但梦阳不能成为终平的罪人,终平不能再经历一场大战。
” 部将的眼里噙着泪水,似乎还想争辩些什么。
辛梦阳挥了挥手,示意他不要再劝了。
辛梦阳死志已决,静静等候洪辽的报复就是。
他屏退部将,独自在自己的营帐内坐着,思索着。
辛梦阳对洪辽恨则恨矣,但他更清楚是谁让洪辽有了今天的地位。
不将祸乱的源头剔除,辛梦阳在边地做的一切都会是徒劳。
可那又是何其之困难呢?推翻当朝皇帝?几乎就是痴心妄想!如今的大昭就是一个千疮百孔逐渐下沉的船只,而船长又是无能之辈。
更换船长固然是一个解法,可安知剩下的众人不会为了争夺这一大位而把大昭这艘破船打得四分五裂? 死局,辛梦阳无力地意识到,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死局,无非在死得快和死得慢之间做选择。
越是细思,辛梦阳的叹息声就越是沉重。
而当戎马倥偬的时光浮现他的眼前,下令不许追击的场景重现他的脑海…… 他遗憾地意识到,也许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流沙上的宫阁楼宇罢了。
再繁华,又有什么价值呢? 辛梦阳升起了自我了断的念头,可他终是没有这样做,他还有唯一一份希望能够寄托——在他回忆完他如痴如醉、似疯似狂又终告凄凉的人生后,留在他眼前的面孔是石建之的。
辛梦阳明白,或许之后的一切也就只有石建之可以托付,在辛梦阳见过的人里,他对石建之的评价仅次于林骁,而在先前的战役中,也是石建之力挽狂澜,为歼灭宣军创造绝佳机会。
自己想不通也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也许石建之就能呢?只是辛梦阳也没办法活着看到答案。
辛梦阳找来笔墨,他决定给石建之这位相识多年的老同事最后做些事情,他绝不能让石建之因他的事而遭受牵连,他希望石建之能够稍稍挽救日渐糜烂的形势。
辛梦阳一死,那石建之就是最后一个还在踏北出任重要职务的林骁旧部。
他提起笔,将思绪简单整理,开始书写交给石建之的书信。
“贤弟建之如晤:吾将与弟永别矣!终平一战,洪辽怯战欲逃,吾囚之使其不得为乱。
今战事已毕,吾不欲终平烽烟再起,遂放其归返。
洪辽其人狷狭,必不容吾,吾将为其所害也!梦阳心知必死,然心尚念弟,不欲弟受梦阳所累,故特书信与弟。
弟实世之贤良也!受困绝境,而能轻兵奇袭,克复二平,使宣军几陷于绝境。
恨吾无能,未能出兵击之而纵大敌,负君大功,愧疚难已!梦阳别无他求,伏望弟不计前嫌,暂听吾言。
洪辽忌吾甚矣!而弟与吾私交甚笃,共事年久,难保洪辽不迁怒于弟,废弟官位,使林帅之旧部罢亡殆尽。
弟归终平述职之日,万勿见我,当视我如仇寇,攻讦于我。
待洪辽力主杀我,弟亦万不可阻拦,顺其意而言之,或可无恙。
则吾虽魂归地下,亦可引以为慰,不羞于复见林帅 梦阳岂不畏死哉,人安有不畏死哉?然梦阳死则死矣,此梦阳之命数,吾心有憾而无悔。
吾外不能歼虏寇,内不能振朝纲,死不足惜!弟兼资文武,深明大义,胸有韬略,怀明慎断,显林帅之遗风。
值此大厦将倾之际,非弟不可挽危救亡,保全社稷。
弟当惜身自保,切忌轻率,潜忍藏渊,终可待冬去春归、拨云见日之时。
梦阳、元帅及踏北边军无数同僚,将赠祝福于天上。
斯人逝矣乎?斯人与君永在。
长望河山万里,无处不见忠魂! ——大昭元帅林骁麾下荡寇将军、大昭终平守备辛梦阳。
” “好了!这样一来就好了!
唯有马车扬起的尘埃,正朝洪思用滚滚袭来…… …… …… 辛梦阳的部将得知辛梦阳放走洪辽后,极其不解地赶到辛梦阳身旁询问道: “将军!您为何要放走洪辽那个混蛋?灭了他,大家都愿意推举您为踏北总督,大不了跟那狗日的大昭朝廷拼了!” 辛梦阳平静地摇了摇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辛梦阳一人死不足惜,若使踏北危乱,梦阳何颜见元帅于地下?” “让洪辽管辖踏北,踏北才是真正的危乱!”部将急切地说道:“将军!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值得效忠的?趁现在为时不晚,追上去,杀了洪辽老儿……” “你我边将,又能有何作为?朝廷奸邪当道,终是无法!若无大贤辅正朝纲、焕然图强,大昭覆亡之势,不可逆转。
唉!我明白你在为我着想,但梦阳不能成为终平的罪人,终平不能再经历一场大战。
” 部将的眼里噙着泪水,似乎还想争辩些什么。
辛梦阳挥了挥手,示意他不要再劝了。
辛梦阳死志已决,静静等候洪辽的报复就是。
他屏退部将,独自在自己的营帐内坐着,思索着。
辛梦阳对洪辽恨则恨矣,但他更清楚是谁让洪辽有了今天的地位。
不将祸乱的源头剔除,辛梦阳在边地做的一切都会是徒劳。
可那又是何其之困难呢?推翻当朝皇帝?几乎就是痴心妄想!如今的大昭就是一个千疮百孔逐渐下沉的船只,而船长又是无能之辈。
更换船长固然是一个解法,可安知剩下的众人不会为了争夺这一大位而把大昭这艘破船打得四分五裂? 死局,辛梦阳无力地意识到,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死局,无非在死得快和死得慢之间做选择。
越是细思,辛梦阳的叹息声就越是沉重。
而当戎马倥偬的时光浮现他的眼前,下令不许追击的场景重现他的脑海…… 他遗憾地意识到,也许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流沙上的宫阁楼宇罢了。
再繁华,又有什么价值呢? 辛梦阳升起了自我了断的念头,可他终是没有这样做,他还有唯一一份希望能够寄托——在他回忆完他如痴如醉、似疯似狂又终告凄凉的人生后,留在他眼前的面孔是石建之的。
辛梦阳明白,或许之后的一切也就只有石建之可以托付,在辛梦阳见过的人里,他对石建之的评价仅次于林骁,而在先前的战役中,也是石建之力挽狂澜,为歼灭宣军创造绝佳机会。
自己想不通也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也许石建之就能呢?只是辛梦阳也没办法活着看到答案。
辛梦阳找来笔墨,他决定给石建之这位相识多年的老同事最后做些事情,他绝不能让石建之因他的事而遭受牵连,他希望石建之能够稍稍挽救日渐糜烂的形势。
辛梦阳一死,那石建之就是最后一个还在踏北出任重要职务的林骁旧部。
他提起笔,将思绪简单整理,开始书写交给石建之的书信。
“贤弟建之如晤:吾将与弟永别矣!终平一战,洪辽怯战欲逃,吾囚之使其不得为乱。
今战事已毕,吾不欲终平烽烟再起,遂放其归返。
洪辽其人狷狭,必不容吾,吾将为其所害也!梦阳心知必死,然心尚念弟,不欲弟受梦阳所累,故特书信与弟。
弟实世之贤良也!受困绝境,而能轻兵奇袭,克复二平,使宣军几陷于绝境。
恨吾无能,未能出兵击之而纵大敌,负君大功,愧疚难已!梦阳别无他求,伏望弟不计前嫌,暂听吾言。
洪辽忌吾甚矣!而弟与吾私交甚笃,共事年久,难保洪辽不迁怒于弟,废弟官位,使林帅之旧部罢亡殆尽。
弟归终平述职之日,万勿见我,当视我如仇寇,攻讦于我。
待洪辽力主杀我,弟亦万不可阻拦,顺其意而言之,或可无恙。
则吾虽魂归地下,亦可引以为慰,不羞于复见林帅 梦阳岂不畏死哉,人安有不畏死哉?然梦阳死则死矣,此梦阳之命数,吾心有憾而无悔。
吾外不能歼虏寇,内不能振朝纲,死不足惜!弟兼资文武,深明大义,胸有韬略,怀明慎断,显林帅之遗风。
值此大厦将倾之际,非弟不可挽危救亡,保全社稷。
弟当惜身自保,切忌轻率,潜忍藏渊,终可待冬去春归、拨云见日之时。
梦阳、元帅及踏北边军无数同僚,将赠祝福于天上。
斯人逝矣乎?斯人与君永在。
长望河山万里,无处不见忠魂! ——大昭元帅林骁麾下荡寇将军、大昭终平守备辛梦阳。
” “好了!这样一来就好了!